以東皆服,盛京畢竟處於後方無比安穩,但如今遼東強敵猶在,不容馬虎啊!
八萬大清精銳主力,七八萬京師各地降軍,多爾袞、豪格統大軍分別駐紮於武清和寶坻兩處,扼死了明軍主力進發的道路。併成兩支巨大的鉗子一般,一左一右試圖掐死明軍。
朱大典山東軍**來兩萬,都是較為精銳的軍隊,因為糧草的緣故,全國各地的兵馬儘可能講求又用而非冗大。
遼東軍**來兩萬騎兵,四萬步卒,此時在遼東受梁濤節制的兵馬大致出動了七萬,其他兵力被留在了新復的遼河一帶,日夜加固城池堡壘,打造遼河防線。
催馬揚鞭,“過河!”
梁濤馬鞭遙指前方攔路大河,無數軍士慨然應諾。
寧河,在它的上下游,註定要有兩支大軍在此流淌鮮血。
與此同時,在遼東遼河處,一場針對臨海城池營口的大決戰,也將展開。
新任遼東巡撫彭朝陽督領錦州、大淩河、遼河、旅大四鎮官兵水陸並進意圖一舉虎吞瀋陽的沿海門戶營口。只要營口一下,明軍便失去了海上威脅,因為清軍失去了海港。而明軍便可倚仗此點,進可騷擾瀋陽前線海州,退可保衛遼河防線。
而盛京城裡坐鎮的濟爾哈朗心裡惶惶,原本大金拿下北京,蠻子的國都,汗王皇太極建立大清國,這喜訊傳來之時,盛京城裡家家歡呼,然而明遼東軍出山海關便出唄,還派了一支偏師試圖拿下遼東營口,而此時大清的猛將將領巴圖海又領四千鐵甲軍出征草原部落喀拉喀,這使得原本便所剩不多兵力的遼東盛京城更加虛弱。
滿清的貴族如今分為兩派,一派強烈要求奏請崇德皇帝,請求搬家去北京,明遼東軍威脅太甚,而主力皆在北京,而且遼東苦寒之地,聖經雖未國都,實際上猶是苦不堪言,而富饒的中原,尤其是全天下最富饒的城市北京,這對已經喜歡上了享樂的滿清貴族來講,誘惑無疑是巨大的。
另一派自然是叫囂大清戰無不勝的無敵派,他們整日叫囂集中大清最驍勇的勇士,南下破了圍攻營口的明軍主力。
不過此類人乃是少數,畢竟經過雙方屢次大戰,滿清國的貴族們也明白,遼東軍的實力也不是蓋的,也是有些手段的。
但最終皇太極並沒有下定此時遷都的決定,畢竟北京未穩固。
此時的清明兩國事態已經嚴重到了可以動搖兩國根基的地步了,一國的首都被打了下來,好在太子等了基,算暫時延續了大明兩百年國祚;而另一國為幾乎丟了國門前的大半國土,即將被人兵臨城下,但好在打下了堂堂中央之國的國都,一時也算數風頭正勁。
而自建奴入住京城以來,京畿之地四處開火。
清軍四處掃蕩京畿各城,兵力空虛的各處降者大半,而明昭武政權則遣兵將一面封住太行山脈,以遏制建奴勢力進入中原腹地,而又一面遣遼東解難軍等精銳大軍試圖奪回京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