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趕去奔喪的張作相力挺張學良,而張作相是當時呼聲最高的張作霖接班人。在張作相的力挺下,張學良登上了奉系最高峰,然後開始投誠於中央蔣價石,不要以為他真的是因為愛國什麼的才選擇易幟的。因為這個跟愛國完全是兩碼事,愛國是49後某黨給他的定位,於是他做的事情就成了愛國的了。對於這個年代,軍閥服不服從中央跟愛國完全兩碼事,誰能說現在打生打死,不顧百姓死活的川軍軍閥是愛國軍閥嗎,誰又能說後來千里出川連命都撂倒了外地的川軍軍閥劉湘是不愛國的嗎?歷史上的事兒就是要用歷史的觀點來看的。
張學良易幟的最主要的一個原因,趙書禮理解是為了依靠中央給的名分方便他來控制東北軍,老實說他在東北軍中的地位和資歷還是太淺。當他登上了東北軍最高權力頂峰後,又加上蔣價石的任命,他終於掌握的大義,這時候才開始對付那些反對他的。比如一直很不賣他的賬的楊宇霆,他當了東北軍總司令後,楊宇霆依然跟他唱反調,當面頂撞是常有的,沒有開罵就算是心情好了。
於是在中央給了任命後,他大義在手,就立即用“破壞統一”這樣的名義,處決了不少人,其中就包括跟他老子張作霖一起打下江山的元老楊宇霆。
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東北軍雖然名義上已經是從屬中央的中國地方軍隊了,可他的內部制度很多還帶有原來的北洋軍閥色彩,就比如士兵只認他的上級,而不會去任他張學良一樣。因為給他們發餉,給他們升官的是他們的頂頭上司,而不是高高在上的張學良。
正是因為這種原因,即便是把那些雜牌軍打散整編進了東北軍,張學良對他們的控制力也未必就強多少,還不如就像眼前這樣,只要籠絡住了軍隊主官,軍隊就聽他的,這樣操作起來更加方便代價也更加低廉。
可有的人未必就那麼甘心接受他的領導,尤其是西北軍許多悍將,他們本來就不怎麼看得起東北軍這樣的軍隊,在東北軍的糧餉武器餵養肥碩之後,有些手握重兵又脫離了馮玉祥影響的人物心中就難免生出了心思:東北軍這樣的鬍子軍隊都能佔領北京天津,那憑什麼我們西北軍就活該受窮,活該受制於人啊。過去是跟著馮老總那個傢伙,大家生活苦點也就罷了,現在老馮自己把自己玩殘了,還不許兄弟們發達嗎?要知道咱西北軍現在的駐防地可是在北平天津這樣的大城市附近,佔下來自立為王以後還怕沒吃的嗎,還害怕在受窮嗎。
西北軍中這種想法的代表人物是石友三,他也對被東北軍收編最有意見。因為當年他投降蔣價石的時候,蔣價石可是給了安徽省主席的承諾,後來老蔣沒好好兌現承諾,引起他的不滿,馮老總反蔣後,他再次跟隨老馮與蔣價石開戰。可惜的是又失敗了,張學良入關之時,他手握七八萬西北軍精銳,自身又是一員悍將久經沙場,當時他駐防在河南北部和河北南部地區,希望能夠立地割據,於是第一時間就響應了張學良的“武裝調停”。豈料張學良收編他的部隊後,他倒是升官了,被任命為十三路軍總指揮,但是卻要求他移防駐邢臺。這是要剝奪他的地盤啊,因此石友三對此十分不滿,他想圖謀奪取整個華北地區。
7月18日,不識相的石友三終於反東北軍,開始對東北軍關內部隊發動了突然襲擊。東北軍在關內的嫡系部隊並不多,大多數都是收編的雜牌軍和西北軍,西北軍當然不願意跟石友三對撼了,雜牌軍更是想坐山觀虎鬥。一時間東北軍節節潰敗,困守平津兩座孤城。
在這種不利情況下,張學良向趙書禮和蔣價石分別求援。同時準備調集東北軍主力精銳入關作戰,趙書禮第一時間回應了,表示塞北軍全體將士將與東北軍同仇敵愾,與叛逆周旋到底不死不休。
趙書禮做這樣的決定是,因為幾乎在石友三行動的同時,他收到了一份關於石友三接受日本人支援,日本人給予了他幾萬只步槍的援助的訊息。而李忘川等參謀部人員對戰局的分析是,東北軍一旦處於不利地位,那麼勢必調集軍隊入關,而東北將空虛起來。
日本人假借石友三之手拉東北軍主力入關,而這個時間點實在微妙,距離九一八就只有整整兩個月時間了。趙書禮據此分析,九一八是不可免了,日本人看來是早有預謀,甚至已經制定了完備的作戰方案,他不能坐等了。
於是趙書禮一面電告張學良塞北軍隨時可以入關作戰,希望東北軍不要調集太多軍隊入關,東北才是根本。豈料張學良的反應是果斷拒絕,他委婉的拒絕了塞北軍大軍進入華北的建議,只是希望塞北軍做一些策應,表示東北軍可以處理好目前的局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