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樓臺先得月,這個訊息令他們他們大有一種揚眉吐氣的感覺不說,亦更方便他們日後投身宮門,為朝廷效力。一時間,江南士林雄心勃勃、爭先恐後的準備科考,務要一展所長,登科奪魁。
只可憐了那些風月場所,過客從此稀少,門庭冷落,就連天香閣、國色樓這樣的明樓,生意亦受此風波及,雖不說是一落千丈,也大不如前了。
滁州北面,清流山下的某一村落。
趙匡胤在此調養了一段時候,感覺傷勢恢復了八九成,於是打算北返,乃對寄宿的那間人家,道:“那日若非先生替在下隱瞞,引開追兵,在下恐怕早已身死人手,大恩不言謝,來日有機會,我必定回來還報。”
那名教書先生穿扮的青年儒士卻忽然高深莫測的道:“將軍一定還會再回來的。”
趙匡胤想不到自己的身份竟然被此人一語道破,大為驚訝道:“先生何出此言?”
教書先生笑道:“將軍眉鎖疑雲,眼含殺機,斷斷瞞不過山人的眼睛。若我沒有猜錯,將軍應是胸懷天下之人,如今不過龍困淺灘,來日必大有作為。不過將軍需要切記,契丹、江南,皆不足取,欲取天下,必先取蜀中。”
趙匡胤如獲至寶,又驚又喜道:“先生雖然高臥山野,卻能知微見著,天下大勢瞭然於胸,一如當年南陽孔明,不知先生高姓大名,趙某不才,可否請先生隨我同回開封,共謀大事?”
教書先生笑道:“高姓大名不敢當,在下祖上與將軍同宗,姓趙,單名一個普字。”接著婉拒道:“至於將軍盛意,請恕趙普俗務藏身,忙於教書育人,抽身不得。將軍如今既已痊癒,請自便吧。”
趙匡胤當然不肯輕易放過大賢,幾乎懇求,最後趙普盛情難卻,終於道:“將軍來日必會回來此地,屆時山人再給將軍答覆,如何?”
趙匡胤是個明白之人,趙普既然沒有一口拒絕,自然知道有戲,於是也不再勉強,拱手告辭,北返開封去也。
一個月後,龍翔府。
原本寂靜無聲的庭院,忽然爆出了雷鳴般的彩聲。
只聽李煜欣喜若狂道:“成了,成了,終於成了。今日真可謂是三喜臨門,先後有報恩禪院、文物館落成,現在《武經七書》歷經一個月的整理,亦終於殺青面世,這還多虧了大家不遺餘力的襄助本王。今天晚上,本王做東,就在文武館宴請以報答諸位,請諸位務要賞臉盡興,不醉不歸。”
李煜所說的文武館,即是當日叫盧梓舟在府中那塊空地上興建起來的,之所以取這個名字,除了有“文武之道,一張一弛”之意,更因為從今日起,龍翔府中一眾府衛,不論文臣武將,都將客宿於此也。
主編徐鉉道:“理應我等報答六殿下才是,能夠與六殿下合力完成這本《武經七書》,是我等的無上榮耀。”
秘書省正字潘佑亦道:“徐大人所言甚是,這一頓,該由我們大家一起做東,宴請六殿下才是道理。六殿下大度,堅持將我等姓名與六殿下一同題名書首,使我等名聲,可以與《武經七書》並行於世,流芳千古,此既為國效力,上對得起陛下,亦是光耀門楣,下對得起父母,如此恩德,又豈容我等不報。”
樂史、宋貞觀等人自然趁機起鬨。
盧梓舟亦順應民情,半開玩笑的道:“殿下,恐怕這一頓你就算是想請也請不了了。皆因府中已無多餘錢資,再也請不起這一頓飯了。”
徐鉉、潘佑等人不知李煜正不遺餘力的策劃蜀中、南漢之事,故以為盧梓舟這不過是句玩笑的話,不過李煜卻是聽得心中一驚,盧梓舟不是會開這種玩笑的人,看來財政方面,的確是遇到了問題。
李煜最後只好佯裝可憐的道:“如此說來,本王便是想不領情也不成了。”
第四十六章 禪師解夢(上)
當晚筵席散後,李煜即找盧梓舟到書房,臉色凝重的道:“正光,我府上是否果真如此捉襟見肘了?”
盧梓舟道:“近一個月來,先是譚照、盧郢帶走三萬兩,申屠令堅亦帶走兩萬兩,去北方購馬的朱元則用去五萬兩,再加上一眾府衛、門客的薪俸,以及興建文武館的資用,總計花費了四十萬兩,當初若非周大人請主母捎來的八萬兩白銀,如今龍翔府的財政恐怕早已透支。”
李煜點頭道:“本王知道正光你已殊不容易,這些時日,亦多虧了你精打細算,節流將開銷降至最低,還有,若非正光眼光獨到,把握時機,看準奚氏墨的市場,請奚氏父子為我們制墨,代理全國銷售,恐怕如令龍翔府早呈不支之象,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