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之,江南君臣至今必然仍是悠然享樂,渾不知禍之將至。待其大軍壓境,柴榮就已先收奪人之效,此後就可以從容佈局對付唐朝,只可惜,只可惜的是,天下所有的人,都算漏了一個人,那就是潛伏隱忍二十年的主公。想不到主公竟然有如此的先見之明,真可謂神機妙算,此乃我漢人之福也。知微見著,明察秋毫,這八個字,主公是當之無愧的了。”
李煜心中卻是暗叫慚愧,他哪能一時間想到這許多,他之所以知道柴榮南侵一事,皆因他能“未卜先知”,但這個特殊的能力他又無法與外人道,故此時也只好作出一副欣然接受、胸有成竹的模樣。
譚照道:“我還是不太明白,他的戰略究竟有何偏差?”
盧梓舟反問道:“子遷可知為何柴榮偏要選在這個時候南侵?”
譚照道:“不是為了奇兵突出、先發制人嗎?”
盧梓舟搖頭道:“此其一也。柴榮此戰的真正目的,該是江南的糧草和軍餉。周朝不比江南的富庶,若我所料不差,周朝幾戰之後,該是國庫不足,很難維持將要對收復燕雲的艱難一戰,故柴榮不得不先取江南糧草,以為後勤補足,然後再圖北伐契丹。然而以兵馬取糧草,此實在是下策。”
李煜此時也來了興致,道:“然而正光以為,上上之策又當如何?”
盧梓舟道:“從周朝的利益來講,上策莫過於借糧。派一能言善辯之士,來江南富庶之國借糧,則可不費吹灰之力湊足糧餉,然後就能從容收拾契丹。”
李煜點頭道:“此計卻是知易行難,柴榮手下除非有張儀、蘇秦之客,否則怎能說服我朝借糧去壯大他國,為人作嫁。”此時因周朝與唐朝還未有過摩擦,所以李煜倒也不能稱之為敵國。
盧梓舟同意道:“所以若是有我為柴榮策劃,當出中策。”
李煜有些迫不及待的道:“何為中策?”李煜心中大快,此時那種指點江山的感覺越來越是真切和強烈了。
盧梓舟道:“中策當然是聯合唐朝,一起出兵遼國,收復燕雲,驅除胡虜,如此則兵力、糧草皆有餘裕。事後再劃分十六州,各取所需,兩朝若能親密合作,遼國必破。”
李煜點頭道:“此策確實可行,不過如此一來,周朝反錯過了一次大舉南下、削弱我朝的機會,而且事後還要與我朝分享燕雲的戰果,雖然可以說是雙贏,但最終怕會是周、唐兩朝劃大江而對峙的局面,這對於柴榮來說,也許並不樂見。”
盧梓舟大概也知柴榮未必有此氣度,再加上柴榮必定以為僅憑藉周朝的實力就足以恢復燕雲,所以即使明知南侵是為下策,卻仍是樂意為之。
盧梓舟嘆道:“若是主公處在柴榮的位置,當取何策?”
李煜想也不想,道:“我有正光之才,自然取上策。”
盧梓舟又道:“若無上策又當如何?”
李煜笑道:“非中策不取也。”他知道盧梓舟這是在試探他是否有王者氣度了。
盧梓舟毫不懷疑李煜話語的真假,喟然長嘆,道:“上天讓我能得遇主公,實正光之福,百姓之福也。某今日就此立誓,若生年不能助主公平天下,則死不瞑目。”
李煜也是一陣激動,道:“正光嚴重了,我兄弟三人,自當為天下蒼生,共勉之。”
說罷,三人一齊伸出右手,疊加一起,道:“共勉!”]
李煜回想的時候,自然也在向眾人轉述著這一段對話,常夢錫等人聽完,在消化李煜帶來的震撼的同時,亦免不了多望了李煜身邊的盧梓舟兩眼,卻不知道這是出於嫉妒,還是對他的另眼相看。
第十九章 用之於民(上)
這一次會見,李煜、韓熙載、常夢錫、陳喬、喬匡舜、潘佑、孫菁、盧梓舟、譚照共九人,彼此之間並沒有太多的話。且出乎門外徹耳的申屠令堅的意料,除了李煜說出“周主即將南侵”之事以外,九人話語間便多是閒談的內容,可謂是其樂融融,李煜似乎也並不急著要籠絡他們。
期間若說真有談到兩件正事,其一,便是李煜叨擾了秘書省正字潘佑到秘書省找些兵書出來,然後便要安排人手準備開始編撰《武經七書》,此事由李煜自己親自負責,潘佑則全力協助。
秘書省是管理唐朝的史館,負責撰修國史,藏有大量的圖書。而潘佑這個“秘書省正字”的任務則是校對藏書中的一些錯誤,故而李煜才想到透過潘佑去翻找相關典籍。
潘佑是昨日韓熙載極力舉薦之人,事實上昨天夜晚,韓熙載就親自到潘佑府上找他詳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