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1部分

是滿,可實際上卻早已想好了便是將來有所差池,那不過也是舉薦不當罷了,到時候,把唐浩然推出來便行了,實在不行,拿他的腦袋平息他人之怒罷了,他唐浩然不是李鴻章,靠著剿發、剿捻練出幾十萬雄兵,持掌數省之力,且又有洋人為持,他唐浩然有什麼,所有的一切不都是皇上給的,即便是練的兵,那不過也是皇家的鷹犬罷了。

“人才啊,這唐浩然確實是個人才……”

光緒點頭讚歎著,無論是《日本變政考》亦或是那部《盛世危言》,皆說到了他的心裡去了,尤其是那句“編練新建陸水師,以為北洋之援”,說好聽了是以為北洋援,往深裡去探究,卻是鉗制北洋陸水師的籌碼。

如果這國朝有人能鉗制北洋,那李鴻章與後黨又何懼之有?想通這一點後,光緒猛的轉身回頭看著翁同龢問道。

“事情都安排好了麼?”

現在,他問的自然是臺灣試行新政的事,到時候臺灣試行新政,到時候定會有臣工反對,能不能順利推行,還要靠翁師傅。

翁同龢恭敬合起馬蹄袖行禮道。

“皇上,一切都妥,只有摺子一上朝議,自然可以透過,只是,只是到時臣恐有人會以唐浩然歲青為由,這幾日,已經有人稱其是“少年輕狂”,其必定會以此為由阻其任臺灣巡撫,若換用他人,臣恐屆時臺灣新政半途而廢。”

“年青……”

翁同龢不提還擺,他這麼一說,卻如同一根刺般刺在光緒的心裡,那些後黨的大臣們可不就在背後說他是“少不更事”嗎?現在好了,好不容易找著個人才,他們還想要說三道四的,實在是可惡至極。

“年青又能如何,甘羅十二歲可為相,唐浩然又豈不能為臺灣之撫,再則,臺灣不過是化外之地,區區三百萬民,若是真算起來,不過就是一府道,若非其懸於海外,且洋人窺視已久,又豈會行以建省,擱幾年前,不就是臺灣道嗎?我大清國,難道就沒有二十四歲出任知府者?”

翁同龢輕輕一笑,連連贊同道。

“還是皇上看的清,臺灣建省不過只是他日海防之權罷了,否則以區區三百萬民,斷無建省之理,我大清立國近三百年,人傑倍出,自然出過二十歲的知府!”

翁同龢豈不知自己先前的那句話刺到了皇上的心頭,而他之所以說出那句話,實際上也就是為了讓皇上站到唐浩然那邊,現在他倒不是為了唐浩然,而是為了將來的大計,至於唐浩然不過只是一塊墊腳石罷了。

“等朝議之後,我再說話兒吧……一點兒小事,就去煩瀆老佛爺,也不是孝養的道理兒……”光緒點點頭,看著翁同龢說道。

“你看看,怎麼賞這唐浩然的好?”

翁同龢連忙正色說道。

“恩出於上,臣子怎敢饒舌。不過老臣愚見,唐浩然先得張之洞舉薦,後入同文館,為正三品的官,又湖北有勞績於先,現在實授道員也是順理成章的事兒,不若待皇上與其見上一見,也讓其知道他所得皆恩自於上,屆時,他自然會對皇上感恩戴德……”

第38章 北洋大臣(求推薦)

在官船即將抵京的時候,坐在船艙中的李鴻章卻是一副心神不定的模樣,心裡反覆思索著最近一段時間京中之事。

現在京城裡事最熱鬧,恐怕當數辦新政,自打從皇上把唐子然那部《盛世危言》刊送於地方督撫起,眾人便猜出了皇上的心思——皇上要辦新政。

皇上要辦、這翁常熟也要辦,可辦的目的是?無外乎借新政之名行以斂權,這斂的不僅僅是朝廷的權,怕他翁常熟惦記的還有疆臣的權。

這事怎麼辦?

這辦新政是皇上一門心思的熱勁,雖說太后那邊明知道皇上的心思,可畢竟不能讓外臣看笑話,這意味著太后至少不會在明面上反對,若是在明面上反對,只需稍有表示,怕醇王那邊就主動勸翁常熟放棄這個心思了。

可太后那邊到底是心思?

想到自皇上親政以後,太后的“退讓”只使得李鴻章琢磨不透太后的心思,便是先帝那會,論心機手腕,怕也趕不上太后,現在於這風頭上,太后召見自己又是意思?

“這事難辦啊!”

李鴻章忍不住在心裡嘀咕著,就他本意而言,他自然希望這大清國能行以新政。

李鴻章做了幾十年的官,人的閱歷都比不上他深,揣摩入微,平素雖不肯冒昧,可做了幾十年的糊裱匠,東糊一塊、西補一塊,不是他不得其法,而是因為有些事情他不能去做,現在有人願意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