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7部分

,其速度還要超過95式,但當bt聞訊到達時,第4聯隊早已離開。

玉田創造了一個紀錄。在坦克作戰史上,能夠利用夜間惡劣天氣,實施大規模叢集攻擊並取得勝利,這還是首例。蘇軍為此損失了兩個榴彈炮營,後來許多軍事院校都把此戰列為教材中的經典範例。

不過就當時而言,玉田取得的所謂勝利,也僅止於戰術勝利。對於失去兩個榴彈炮營,日軍也許會傷筋動骨,蘇軍卻不會,他們很快就可以得到補充,甚至更多。

蘇軍的補給線穩定而高效,無論坦克還是火炮,蒙古高臺上的炮兵陣地就從來沒有閒著的時候。7月4日一大早,它便開工向東西兩岸的日軍展開射擊。

松本已經率收容隊到達東岸渡河點,他急忙下令把傷員和屍體裝上車,往安全地點轉移,結果根本就跑不出蘇軍榴彈炮的火力範圍,兩輛卡車先後冒著煙滾到了河堤下。

好不容易把傷員弄回來,沒想到又成了蘇軍的活靶子,松本兩眼急得通紅,電光火石之間,他忽然想到上次收容搜尋隊屍體時的做法,便趕緊讓人給卡車掛上紅十字標誌。

蘇軍把日軍的偷襲全部稱為“無恥的偷襲”,做事也不會像日本人這樣鬼鬼祟祟。見到紅十字後,蘇聯炮兵遵守國際道義和規則,暫時停止射擊,放走了餘下的卡車。

東岸其實也有日軍的野炮陣地,並試圖對蒙古高臺的蘇軍炮兵陣地進行壓制。雙方展開炮戰,炮彈呼嘯著在空中飛來飛去。

松本在送完傷兵後,就躲在炮兵戰壕裡,他一看,就知道這實際上是一場完全不對稱的炮戰。僅就位置而言,蒙古高臺對諾門罕地區可以做到一覽無餘,日軍的野炮陣地整個暴露在蘇軍視野裡,而日軍炮兵卻看不到對方的炮兵陣地到底在哪裡,只能根據炮彈襲來的方向作出模糊判斷。

此外,炮兵火力也有不小差距。日軍每發射一顆炮彈,就會招來五六發炮彈的反擊。一個炮兵在戰壕裡被炮火壓得受不了,剛剛爬出來,想換個地方,一發炮彈就在他身邊爆炸,炮兵受了重傷。另一個炮兵在營救時,也受了重傷。

這種窩囊的炮戰真是沒法看。兩個重傷員被重新拖回戰壕,松本給他們做了緊急包紮,並一路護送到後方。

其實豈止炮戰,不對稱的還有很多,比如接下來的坦克戰。

變形金剛

日軍河西兵團急於歸營,他們關心的是能不能過橋,早已無暇戀戰,朱可夫終於可以騰出手來關心一下河東戰場了。

與小松原在對蘇作戰上的半生不熟不同,朱可夫是真正的坦克戰專家,而且他對日軍坦克部隊的評價很低。

朱可夫認為,日本的坦克僅相當於蘇軍二十年代的水平,技術和裝備都很落後,可謂要速度沒速度,要火力沒火力。

同樣乏善可陳的還有戰術。在朱可夫看來,玉田的偷襲成功,不過是個偶然事件,並不能代表什麼。實際上,日軍坦克部隊的基本戰術動作十分呆板,翻來覆去就那麼幾樣,迂迴側擊可以說是其中最老套的一種。不知道的可能會被矇住,知道了以後,你完全可以當它是浮雲。

德國軍事觀察團也特別留意了日軍的坦克部隊。在他們眼中,那些坦克的製造技術連一戰水平都不夠,整體設計非常落後,稱之為坦克,實在是恭維了。

讓德國人備感吃驚的是,就這樣的爛貨,全日本也沒幾輛,日軍只有一個坦克師團,便很能說明問題。按照德軍的坦克戰理論,坦克要叢集作戰才有效,如此少的坦克,難以想象會有什麼戰鬥力。

戰術方面,觀察團的評價也與朱可夫如出一轍,即“還停留在一戰以前,非常呆板和僵硬”。

對於這種既無技術又無戰術的二桿子對手,朱可夫當然沒有任何理由手軟。

7月4日中午,裝甲兵團奉命移往東岸,坦克旅和裝甲旅一前一後,一裡一外,向日軍河東兵團發起大規模進攻。日本航空兵掩護河西兵團撤退都來不及,自然也顧不上為安岡提供情報,諾門罕戰場上又是沙丘連著沙丘,這邊看不到那邊,當哨兵發現蘇軍坦克鋪天蓋地壓過來時,雙方距離已不足1公里。

按照日軍對坦克的分類,20噸以上才為重戰車,但限於其相對落後的生產技術能力,始終沒能研發出符合這一規格的坦克,在日本陸軍裡服役的一般只有輕戰車和中戰車兩種,比如第3戰車聯隊的主坦克便是89式中戰車。

89式戰車全重13噸,是日軍所有坦克裡面火力最強,裝甲最厚的一種型號,不過這也就是矮子裡面拔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