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數量,都要遠超第一次諾門罕戰役,不說別的,僅前線抓到的日軍俘虜,就來自十幾個不同建制的部隊,而在大規模夜襲結束後,日軍也沒有一點要收兵的跡象,小規模夜襲戰不斷。
蘇軍偵察機在空中可以看到,從將軍廟到前沿陣地,佈滿了日軍的宿營帳篷,前往海拉爾的鐵路線上,運兵專列綿延不斷。
這一切,都讓朱可夫感到,日軍在諾門罕絕不會輕易罷手。他非常清楚自己的軟肋所在,那就是野戰步兵不僅數量少,而且素質也明顯不及對方,這場戰爭如果被拖成長期的防禦戰,最終取勝的很可能是日本人。
朱可夫的判斷和憂慮,隨即透過伏羅希洛夫傳達給了斯大林。此前斯大林的戰略重點一直在歐洲,但這時他也認識到,假如諾門罕這裡始終沒個說法,其大部分精力和一些軍隊主力將一直被牽制在遠東,如此反而會影響到歐洲方面的部署。
當斷不斷,必受其亂,看來唯一的辦法是繼續增調部隊,發起一勞永逸的大反攻,讓日本人在諾門罕徹底認敗服輸。
1939年7月15日,根據斯大林的意見,第57特別軍被升格改編為第1集團軍,朱可夫就任集團軍司令員。第1集團軍是一個為諾門罕戰役而專門組織的大兵團,有權統轄諾門罕戰場的所有蘇蒙軍。
集團軍成立後,大批援兵陸續開來,朱可夫僅在陸軍方面就增加了2個摩托化步兵旅、1個機槍旅、1個坦克旅。伏羅希洛夫元帥給朱可夫的命令是不惜一切代價,儘早結束遠東戰事。
從這時候起,朱可夫忽然安靜了下來,或許他心裡很著急,急於反攻,急於取勝,但在行動上卻一點看不出來。
胸有全域性的大將,與有勇無謀的戰將的區別,往往不是體現在戰爭進行的過程之中,而是在戰爭爆發之前。比如加倫,在中蘇同江之戰之前,他就等待了兩個多月,朱可夫以性格火暴著稱,然而他同樣能耐得住性子。
事實上,在接過集團軍權杖的那一刻,朱可夫就知道,自己背後已經斷了退路,前方也沒有任何僥倖的可能,戰爭的規律本來是有勝有敗,但在這場戰爭中,他只許勝,不許敗。
要想勝,不靠運氣,不靠天賜,全靠實力,也就是說,要掌握比對方多得多的優勢,在未完全掌握這一優勢之前,絕不能輕舉妄動。
朱可夫所要的優勢是,蘇軍從兵力數量、重武器到後勤物資補給,必須全面超過日軍,其中,他最擔心的就是物資補給。
朱可夫具備大兵團作戰經驗,非常瞭解後勤保障在現代戰爭中的作用,他要等,也主要是在等物資。
草原狩獵
小松原也在等。因為要添置重炮,炮兵部隊到達前線的時間由此延長,為了等待炮兵,小松原約有半個月沒有發動大規模的連續進攻。
不過小松原並沒有因此而完全閒著,期間他仍對蘇軍陣地發動了幾次小規模夜襲。
被朱可夫使用在前線的蘇軍步兵部隊,始終是第36摩步師。夜襲攻防中,摩步師有些連隊的軍官實戰經驗不足,特別是當日軍衝到眼前時,特別容易緊張,他們的第一反應就是端著衝鋒槍橫掃。儘管衝鋒槍的火力給日軍造成了很大的心理陰影,但由於掃射時過於盲目,誤傷率也很大。
朱可夫發現這個問題後,就對這些連隊進行了及時調換,同時為減少不必要的損失,對東岸沿岸僅有的幾座高地也不再死守,而是採取早晚換班的方式,即當日軍晚上進攻時,第36摩步師便退回西岸,以避免進行夜戰和肉搏。天亮之後,再由坦克部隊出馬應戰。
斯大林增調給朱可夫集團軍的坦克部隊早就到了蒙古,但在補給尚未完全到位,反攻也沒有正式發起之前,諾門罕地區的自然條件和地理環境,都不允許蘇軍再向前線增添更多兵力,所以這些援兵都被朱可夫作為戰役預備隊,放在蒙古首都烏蘭巴托待命。
除烏蘭巴托的戰役預備隊外,朱可夫集團軍尚擁有3個坦克旅和3個裝甲旅,而在前沿作戰的一直只有第11坦克旅和第9裝甲旅,也就是日軍過河作戰時遭遇的那兩個旅,其餘機械化部隊同樣因補給原因留在了溫都爾汗。
僅從部隊編制上看,蘇軍的一線部隊明顯兵力不足,不過奇怪的是,與之交戰的日軍從來沒有產生過這一印象。他們的感覺正好相反,蘇軍不是不足,是太足了,不論兵力還是武器,都幾倍幾倍地超過自己,更恐懼的是,怎麼打都不見少。
就算是遊戲機裡最牛的主角,打完之後都還需要補血,面對這樣從不需要補血的強悍對手,你心裡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