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隊,在第三次諾門罕戰役中曾建有奇功,戰役結束後他們便奉朱可夫之命,停止了對諾門罕地區的通訊干擾,否則關東軍又怎麼可能截獲到電文?那些明碼電文不用說,全是假的,為的是讓日軍相信,蘇軍將會老老實實地過上一冬。
此外,修築永久性防禦工事,散發小冊子,也都是朱可夫有意為之。
除了命令施工隊不停地修築工事,以便讓日軍“眼見為實”外,朱可夫還把一架大功率的音響裝置運到前方,二十四小時迴圈播放,只放一個內容,就是模擬打樁的聲音,刻意營造大修工事的熱鬧氛圍。
這些都是故意散佈的假情報,你要從蘇軍手裡得到真情報,那就比較難了。
朱可夫制定了極為嚴格的保密措施。反攻計劃在前線只有五個人知道,分別是朱可夫本人、軍政委尼基舍夫、政治部主任、參謀長、作戰部部長,所有戰役計劃、命令、口令、文書,統一由司令部的一名打字員負責列印。
朱可夫規定,一直到大反攻到來的前兩天之前,所有部隊一律不準進入進攻出發地域,需要潛伏到前沿勘察地形的指揮官,必須要換成士兵著裝。
1939年8月12日,關東軍司令部擬訂了“諾門罕事件處理綱要”,在“綱要”中,提出要在嚴冬季節“確保既得成果”,同時藉機摧毀蘇軍戰力,以便使“敵人野心破滅”。
在假情報的矇騙下,植田、辻政信這些人真的以為蘇軍要過冬了,他們還準備趁蘇軍過冬麻痺時,給以突然打擊哩。
辻政信隨即帶著“綱要”,到前線與荻洲、小松原進行協商,最終確定於8月24日對蘇軍發動攻勢,以組織“第四次諾門罕戰役”。
1939年8月13日,在小松原的陪同下,荻洲巡視了諾門罕一線戰場,他仍然沒有發現蘇軍有主動進攻的任何跡象,於是第二天就動身去了海拉爾。
“第四次諾門罕戰役”還早,荻洲在海拉爾要處理的,是小松原給他遺留下來的那些亂七八糟的問題,比如輜重人員、車輛不足,以及一線士兵老是喝不上水等等。這些問題過多過濫,夠荻洲折騰上一陣子了。
關東軍的眼睛被矇住了,唯有參謀本部情報部仍對那些假電報持有疑問,他們還偵察出,蘇軍在博爾集亞到蒙古之間鋪了鐵路,只是列車是否已經通行,具體情況尚未掌握。
1939年8月13日,就在荻洲巡視戰場的當天,情報部向關東軍提供了一份敵情判斷,對已集結於哈拉哈河地區的蘇軍兵力做出了推測。
朱可夫一直在運兵,關東軍始終偵察不到,仍然是因為迷惑戰術在起作用。
所有即將投入反攻的部隊,都是利用晚上或惡劣天氣,才向進攻出發地域集結。從大炮到坦克裝甲,以及其他一些軍用器材,都採取了偽裝分散措施,上面蓋有用草木編成的偽裝網。
儘管如此仍免不了會有些動靜,尤其是坦克部隊,動靜更大。朱可夫就出動轟炸機編隊,透過編隊的低空飛行,來掩蓋坦克的嘈雜聲,同時前沿值班部隊也經常利用小口徑機步槍進行連續射擊,以分散和轉移日軍的注意力。
到反攻發起之前一連十幾天,前線的坦克越來越多。朱可夫索性拿出一些坦克,拆掉消音器,沿著前線不停地來回開動,透過這樣的辦法,使日軍逐漸習慣蘇軍的坦克聲音,一方面繼續為隱蔽中的坦克群打掩護,另一方面也可以使日軍在正式反攻時摸不準蘇軍的進攻方向。
在參謀本部情報部的敵情判斷上,揭示了朱可夫偷偷運往前線的兵力概數:步兵營30個,坦克裝甲5個旅,蒙古騎兵師2個,野炮級火炮130門,重炮50門。
情報部推測出來的兵力概數,與實際情況雖非完全一致,但已經相當接近,這個湧現出“麥克阿瑟的參謀”的情報部門果然非同凡響。
任何有作戰經驗的人,只要拿到敵情判斷,就會知道朱可夫已具備隨時發動大兵團作戰的能力,並且一定已有相關計劃和安排。
然而情報部又一次失望了。敵情判斷髮出後,有如石沉大海,根本就沒人答理。
事後,情報參謀們也承認,關東軍的作戰參謀是否接受了他們的分析,是件頗有疑問的事。
辻政信他們究竟是怎麼了?
兩碼事
有江湖的地方,就有恩怨,有恩怨就有爭鬥,如今在辻政信腦海裡佔據主導地位的,便是這些扯不斷理還亂的江湖恩怨。
關東軍和其上級機構參謀本部的關係鬧得越來越僵,第6軍的設立和取消轟炸禁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