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大姑一進門只覺這屋裡軒敞豁亮,比外頭也不差什麼,這見兩邊開窗上鑲著大塊的玻璃,心裡一驚,順著窗戶四下看看,見滿屋子的陳設擺件都是一水的黃花梨木,高大厚重,雖不見富麗堂皇,卻讓人不敢輕言輕動,忙定了定神,目不斜視的向正前邊看去,就見中堂案西邊椅上坐著個三十多歲的婦人,穿著松枝織錦鍛的短襖,十樣錦的八幅裙,膝上正搭著整皮的銀狐手筒,下面一點鞋尖不露,臉龐白淨,儀態端方,正在上首笑微微的望著他,崔大姑就知道這是張家夫人了,想著剛才進屋時的神色已經落到她眼睛裡去,臉上倒有些不自在。
幸好那方家婆子趕上前來,笑道:“親家太太,我們太太叫老婆子送崔大姑過來教姑娘規矩。”
崔大姑聽她這話說的顛三倒四,又是親家太太,又叫太太叫來教規矩,就拿眼睛覷張家太太神色,但見她聽了只一笑,問那婆子道:“你們太太好?”說著就讓丫頭設坐,看茶。
崔大姑和那婆子一同坐了,那婆子就謅笑著回話道:“我們太太好,昨兒定親來了好些人,別提多好了。”
姚氏聽了又是一笑,道:“倒讓你們跟著受累了。”
這方家的婆子進屋時還心怯,此時聽親家太太這樣體恤下人,不由大感知音,又惦記著巴結好了討些賞錢,便拿捏著親家太太愛聽的話,連比劃帶說的將昨日莊上的熱鬧興旺好生描述了一番。
姚氏聽笑微微的聽著,等她說完了才回頭道:“嬤嬤說了這麼些話,去給嬤嬤端碗湯來潤潤。”
帶她們進來的那個叫芍藥的丫頭聽了,忙上前去扶了方家婆子往外走,邊走邊說:“廚下剛出的老鴨湯,我帶嬤嬤去嚐嚐。”
那婆子還沒明白過來就已經叫芍藥領了出去,心裡還糊塗著,不知哪句話沒說對叫攆了出來,又有些可惜那賞銀怕是沒了。
那丫頭帶她去廚下,安排她用飯便自去,那婆子看著眼前的湯菜點心,想著賞銀沒了,在這找補回來也是一樣,便放開肚皮吃了個碗幹碟子淨,又灌了三四碗湯下去,正琢磨著要走,那丫頭卻又迴轉過來,左手拿了兩串錢,右手拎著個荷包,笑道:“這兩串錢嬤嬤回去得時候僱轎吧,這果子蜜餞是我們府裡自制的,嬤嬤別嫌棄,拿回去給孫子孫女嚐嚐。”
這老婆子見了這意外之喜,腆著肚子感激不盡的接了過來,喜笑顏開的安步當車回去了,到家還不忘四處裡宣揚張家太太如何待人和氣,出手大方。
姚氏見那老嬤嬤走了,才笑著問崔大姑道:“素聞大姑家學淵源,不知作《女子規》的崔姑姑可是貴親?”
那崔大姑聽了張家太太聽起這話,心中得意,臉上卻紋絲不動,只道:“作《女子規》的正是家姑祖。”
姚氏聽了就點點頭,笑道:“女子著書立傳名垂青史,貴親也算是個巾幗不讓鬚眉了。”
那崔大姑聽了這話,回道:“家姑祖不過是將女子應守的規矩,應有的德行重新編輯撰輯錄一番罷了,本朝以禮治天下,幸蒙太后賞識,才有這樣的臉面。”
姚氏笑了笑,問道:“我聽說崔氏一門從貴姑祖起代代為女官,大姑也曾進過宮吧?”
崔大姑乾笑了一聲,道:“不曾。”
姚氏便不再問,只回頭道:“去請姑娘來 見見大姑。”
丫頭領命去了,姚氏才又笑道:“我這個小閨女從小慣的不成樣子,大姑正好幫我管教管教,只不知大姑都教些什麼?”
崔大姑進門就見這張家太太不笑不說話,偏偏她卻有些放不開,此時聽見問,便要賣弄本領,只道:“女子本分,修德、修容、言辭、女紅都能指點一二。”
姚氏聽了一笑,道:“到底是圓山崔家的姑姑,樣樣都十分了得。我這小閨女自小也讀過貴姑祖的《女子規》,知道女子品德以貞為本、言語辭領但求恰當這兩樣,只行動之間有些毛燥,女紅什也不大用心,姑姑不如抽空多教教她這兩樣吧。”
崔大姑聽張家太太這話,已知這家閨女嬌養到什麼程度,倒是玉清正好也叫她清清閒閒的住幾個月,便點頭答應下來。
正此時,就聽丫頭傳報道:“姑娘到了。”
崔大姑就見掀開簾子走出來個身量苗條,眉眼開笑的小姑娘,十三四歲的年紀,穿著一身水紅的斗篷,襯著雪白的臉龐,花苞似的,倒比上回見還高了些。
廷瓏進門,一眼便看見母親下首坐的崔大姑,一張臉無論是膚色還是表情都像是凝固的蠟,便垂了眼睫,走上前去行禮,道:“見過崔大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