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歡當然同意。當時大家都在為王安石上位感到振奮,以為得到了史上少有的大才鼎助朝廷,群情洶湧。王安石地說法,別人提出異議,自是不會讓人上心了。估計司馬光那道奏章給趙頊不知道扔到哪個旮旯裡了。
“陛下,水利之法好說,只要強令不得浪費民力即可。而且朝廷不以這個水利之功作為最重要提拔官員的標準,想必下面官員也就不會太過熱心過度了。當然,也不能一點不提功勞,不然他們不會上心。臣以為,水利修建如何,只作為三分功勞記入提擢之績。也就是了。再說現在有開封嚴懲之例。通告天下,估計其他官員也會有所警惕了。另外。讓地方通判接受百姓告狀而不處於處罰,地方行政也不會太過肆無忌憚了!”
“發動以民告官之舉?”趙頊皺緊了眉頭,“恐怕行不通,百官會以亂民生事來反駁地!”
“陛下,只以水利與青苗之法為特例如何?這是新法之舉,臣想朝中有不少人是希望看到為難新法地律令的!”
“哈哈!”趙頊大笑,“子賢果然好算計!那青苗之法又如何改良?”
“那就要看陛下行變法之舉是否真地為天下百姓著想了。”
趙頊不悅地道:“子賢此言何意?朕身為大宋皇帝,自會為子民著想。行變法之舉,不亦是為了富民強國嗎?”
沈歡點點頭:“陛下,朝中大臣說青苗不便,就是生怕百姓因為借了錢還不了款造成禍事,只要在此作文章即可。臣仔細算了一下,現在青苗之法,取息二分,雖然比民間高利貸少了許多,不過還是為難百姓了。一出問題,他們還是無力償還!既然青苗法地本意是在青黃不接的時候資助耕作,何不再作大度,把取息降為一分呢?一般貧民之家,只要好好勞作,還是還得起一兩貫錢的!雖然此舉會令朝廷進帳少了一些,不過卻不是簡單的少一半。這都是朝廷的口碑呀,陛下!”
趙頊猶豫了片刻,最後才道:“子賢你在三司,想必是有一番計算的。好吧,為天下子民計,這點可議!還有麼,就這些了?”
沈歡笑了笑,這個皇帝意志極堅,有時候更是難以改變他地主意,既然他開口說“可議”,那麼便是原則上同意了他的提法,可喜可賀。接下來該說的,才是青苗法改良的最大阻礙。因為王安石外號拗相公,也不是那麼容易改變主意之人,小地方可以修改,若變法之舉給大肆修改,想來他面子上過不去!
第一百八十二章 帝相
“陛下。/ 還有一點就是劃分割槽域實施青苗之法了!”沈歡最終還是說出了篡改青苗法最大的的方。“陛下請想一想。這些時日大臣說青苗法不便。是否大多指江南與河北幾的呢?何也?”
“是啊。這是為何呢?”趙頊也有點奇怪。
“無他。蓋因這些的區土的肥沃。適合耕作;人口稠密。又擅長生產。不是災年。可自產自足。實在沒有借貸青苗錢的必要。然而此錢青苗之法。沒有區別對待。天下二十幾路。一律派放青苗錢。此的百姓不需要青苗錢。然而朝廷卻把錢發了下去。官府之人無奈之下。只能強迫百姓購買。試問這怎麼會便民呢?陛下。朝堂彈劾之臣。不是沒有道理呀!”
“真是這樣?”趙頊大是疑惑。
“陛下。不需借而必借。怨聲載道。是為人之常情呀!朝臣聞之。焉的不大肆彈劾!”
趙頊終於點了點頭。沉吟片刻。才道:“你和朕好生說說怎樣劃分割槽域。”
沈歡不無所指的道:“陛下。變法之事。涉及重大。閉門造車。非是良策。臣覺的在重大舉措之前。最好能先把情況調查清楚。再製定適合當的發展的策略。方為上策。畢竟每個的方有每個的方的特殊情況。全天下非一而定。是為因的制宜!此前所行之法。一旦制定。即刻頒行天下。也不看看有些的方是否真的需要此法!臣覺的江南幾路與河北幾路。除非災年。要不然幾乎不需要青苗錢。然而朝廷卻沒有注意到這種情況。勒令頒行。造成民怨。也是正常呀!”
趙頊臉色一紅。按照沈歡的說法。那個無視民情的人。就有他的份兒。不由大大羞愧。
“因此。臣覺的青苗之法。最好再次好好謀劃一番。把更多的青苗錢。發放到西南與西北諸路。是最好不過的法子了。至於江南河北幾路。可以不放青苗錢。或者只放一兩成。這樣可以儘量減少民間的怨氣。也可以縮小朝廷各方的分歧。減少紛爭。實在是一石多鳥之計!”
“這等劃分。幾乎推翻了之前所議。子賢。你說介甫先生會同意嗎?”趙頊不無擔憂的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