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萬分佩服。經陛下說明,臣也覺得這是高明的用人之道。可是陛下想過沒有,天下之人沒有陛下這般開明,他們會怎麼想?特別是那些讀書人,若是知道了陛下這般重用一個商賈,他們會怎麼想?一旦洶湧鬧起,只會傷了陛下賢明的名聲而已!周季有才不假,可抵得過十個百個甚至千個士子,然而這個天下士子何止千萬,為了一而失了“朕明白了,相公言之有理!是朕想偏了!”
“陛下聖明!”司馬光喜道。
“朕一時想出個好地人選來了,相公可有推薦?”
司馬光不答反問:“陛下覺得這個海關總長應該最重什麼?”
“這……朕一時說不清
“臣覺得應該最重品德!”司馬光侃侃而談,“陛下,海關能聚海外財物於一處,有子賢開出的策略,只要不是太過遜色的人去照著辦都能做出功績來。因此這個才與不才,暫時就不討論了。臣想就品德上說一說。單看海州一年就能創造出三百萬貫的利錢,那麼管轄天下海貿的海關呢?也許不止千萬貫了吧?面對如許錢財,誰不會動心?一旦有了邪心,以權謀利。豈不是朝廷的損失?因此臣覺得這個總使要品德絕佳之人才好,面對財物而不動心,品行高尚,方可令人放心!”
趙頊聞言點頭道:“相公言之有理,理當如此。”
司馬光又道:“說到品德高尚,朝中之人,臣覺得範純仁最合適。然而他身為御史中丞,品級已高,若是去就,難免讓人生起貶謫的心思。再說品德高尚更適合做御史了。言官交給他,相信陛下也能放心。”目的:“想來想去,要品級相若品德又高者,臣心裡現今只有一人!”
“何人?”
“蘇子瞻!”
“他?”趙頊訝然不已,“他嘛……”
“陛下,蘇子瞻之才,連仁宗官家都認為可以做宰相,這點倒可放心了吧。至於品德。他是歐陽公地弟子,這些年地品行,有目共睹,也沒有懷疑的必要。他現在只是一個御史,在朝中又鬧得不愉快,讓他出去歷練歷練也是陛下美意。陛下當年對子賢不也是這樣地心思嗎?蘇子瞻亦是如此人選呀!”
趙頊輕輕地點了點頭,算是認可了司馬光的話,然而還有點猶豫。
司馬光又進言道:“陛下,子賢已經出去快兩年了,如果陛下要重用他。也許要調他回來。現在海州在他手上已經好生興旺,若是接手之人不佳。難免會壞了此等局面。屆時……臣的意思是可以讓蘇子瞻接手,經過一年半載的鍛鍊,讓他又做上知州,有地方為官經驗,再回朝來。想必更能務實了,而朝臣也不會有諸多言語了!”
趙頊徹底心動了。沈歡他是一定要調回來的,只是時間問題而已。至於蘇軾。趙頊都有點感激司馬光了,確實只是書生之言。還不夠務呀,能出去一趟也好,到時升為三品知州再回來,也就名正言順了。最重要地時暫時把這個麻煩調出去,免得在朝中時時彈劾處處為難自己。
而有司馬光出面主張讓蘇軾出去,別人也不會認為他這個皇帝是因為聽不進諫言罷黜賢明壞了明聲。一舉數得,何樂而不為!
“好,就他了!”趙頊狠狠一拍板,下了主意。
不知該讚美趙頊還是該批評他才好,他這人比較倔,一旦打定了主意,天皇老子來了也難以改變。比如王安石變法一事上,終其一生都沒有動搖過。現在王安石也吃到了他性子的苦頭!
對於在海州開設海關地主張,雖然不清楚海州那邊的情況,不過有了兩百萬貫打底,王安石也沒有反對地理由。可對於讓蘇軾出任海關總使的任命,他就要強烈發對了。就因為看到了海貿地利處,他才不能讓蘇軾這個給他惹麻煩的人去撈功勞呀!
他不是傻子,當然清楚司馬光主張的意思——讓蘇軾出去歷練歷練,有了功績就回朝,到時地位就穩固了。而海關就是一個能快速出政績的地方,他沒理由不反對一個明知道會為難自己的人上位!
反對很洶湧,甚至連附和王安石地諸人也都明言反對了,呂惠卿等人不時在趙頊面得為變法反對著壯大實力。
不過還是那句話,皇帝才是做主之人。趙頊的話就是聖旨,當日在宰相司馬光面前把板拍得響亮,在對方沒有明顯的劣跡之前,為了面子也好,為了維護皇帝威望也罷,他都不可能改變主意。
造成的事實就是在即將三月的時候,他取了蘇軾御史的職位,任命他為海關總使,儘快動身去海州籌辦事宜。
等沈歡兒子出生,他恢復心思處理政務的時候,蘇軾已經在去海州的路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