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上型電腦還得是太陽能的,因為古代發不了電。你看,這樣都還得照顧到當時的環境呢。
因此,書生打算慢慢來,致力於打造一個比較合理的架空世界。yy也須合理,畢竟這只是溫和類的架空而已,沒有武功,沒有異能,寫起來作者需有耐心,讀者也請給點信心。大家說情節有時候安排得過了,這應該是書生筆力未逮的問題,寫不出心中所想。至於這個“度”的問題,構思時大致是根據歷史環境來寫的。比如說這個商賈問題,大家說書生寫得迂腐了。其實不然,歷史上的人更迂腐呢!在古代,作為商賈,是沒有任何地位可言的,秦代以後,商賈之人都只是社會的最底層,沒有任何榮耀可言,雖然說有些人富可敵國。他們不說做官了,就是出門,坐的車也有講究,有些朝代是不許他們坐馬車的,或者說不能有那麼多匹馬拉車。另外連穿的衣服也得有講究,不要以為你有錢就可以想穿什麼就穿什麼,統治者還給你做了規定,有錢也不能穿好衣服!到了宋代,總算好點,商賈之人的後代能科舉做官了——後代而已,商人是不能出去做官的,不過也很嚴格,書生所查資料中,好像只發現有幾個例子而已。
封建時代的商人,更像一些羔羊,是養肥了用來殺的,像沈萬三之人。這就是當時的嚴酷事實。一寫起商賈,不能不注重這些氛圍。書生期望能寫得更合理一點,既要符合一些歷史氛圍,又要凸現架空的特點,畢竟不是在寫正統歷史,爽快還是最大特點,因此鬱悶的輕節不會很多,到最後,主角依然是無敵的!
也許有讀者注意到,這章出現了“中國式文藝復興”字眼。不錯,這才是本書的初衷。書生認為,中國古代,若要選出一個能產生類似西方文藝復興的時代,宋朝無疑是最合適的一個。原因就是經濟。馬克思說經濟決定一切。西方文藝復興,是從義大利先開始的。而當時義大利憑著地中海的優勢,經濟有了長足的發展,經濟作為支點,產生了思想上的需要,於是有了所謂的文藝復興。而在中國古代,這種類似,無疑就要數宋朝了。宋朝的經濟實力,為古代中國之最,就是所謂的漢唐盛世、康乾盛世,都要差得多!當然,說宋代能產生文藝復興,還體現在它經濟的型別上。宋代的經濟,至宋仁宗之後,就不再是傳統的農業經濟,人口過億,稅收過億貫,而其中農業稅收只佔了三四成的比重而已,其他六七成是工商產業收上來的。也就是說,在宋代,這個封建帝國裡,工商業的稅收超過農業,這個比例,宋以後,不復再見,就是所謂的康乾盛世,也沒有達到,只有後來晚清時期,國門被人家的大炮敲開後,才一度重現這個景況。
可以這樣說,這種經濟比例,已經比當時西方國家還要先進,這個時代,中國的經濟總量佔世界總量一半還多,因此書生覺得,宋代能產生文藝復興,不是一件希奇之事,也不是無稽之談。本來,若談商業經濟的可能,當然是南宋比北宋更有希望,不過南宋到理宗時候,利用了程朱理學來作為統治根據,思想上就成為了一潭死水,不復北宋時期的盛況。這也是書生把架空背景放到北宋時期的初衷。
可以這樣說,主角回去,更多是為了點燃文藝復興這個點。而在宋代,文人治國,發展百年之後,不少都迂腐起來,主角若是沒有一層保護,估計怎麼死都不知道,因此需要走上“仕途”,只有做上足夠影響力的高官,才能把這一思想維持下去,或者說保護下去。因此才叫《北宋仕途》。另外,文藝復興是一個過程,像西方,那可是維持了好幾百年的,大家不要冀望書生寫個一兩章就完成它,它應該是一個貫穿全書的一條線,是分階段的,一個成果一個成果累積起來,其中也許有挫折也說不定,不過總體來說,有一個會開金手指的後世之人,這方面應該不是什麼難事。畢竟只是小說而已。
歷史方面,書生最喜歡的便是北宋史與民國史,中學時代即讀《宋史》,不過那時候都是懵懂無知,只是囫圇吞棗而已。如今十年過去了,重讀宋史,另有一番滋味。此書就是要寫書生心目中的北宋,有些想法書生自己都激動,不過也許是筆力不夠,寫著寫著都不成樣子,好像“辭不達意”就是這個說法,只能希望能越寫越好一點。一代大師林語堂說宋代是最好的時代,日本宋史學者也說它是“最激動人心的時代”——不得不說,對於宋朝,因為他軍事上的孱弱,我們中國後人每每不願提及,研究也少,在治《宋史》某些方面,之前確實比日本鬼子有所不如(日本鬼子是最擅長攫取他人果實的東西,俺主角穿越了,還會讓他們好過?!)好在這些年中國興起了“宋熱”,各種學說流派奮湧而出,書生大逛各家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