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6部分

皇上不說話,微笑看著她。

皇后道,臣妾此次前來仍是為寶玥指婚之事。皇上考慮好了嗎?

皇上道,皇后不要逼朕。

皇后道,臣妾為保國運長久,苦諫皇上不要誤入歧途!

皇上道,何為歧途?

皇后道,皇上對李安寧動的心思就是歧途。皇上不顧朝臣和百姓議論,將他強行留在宮中,臣妾認為這種做法有失國家威嚴,也不符合後宮法度,請皇上為江山社稷著想,迴歸正統。若皇上搖擺不定,臣妾就替皇上斷了這個念想。

皇后為何不去找李安寧,直接了斷了她,就像皇后當初對蘭貴人那樣。

皇后眼中閃過一絲詫異,但那稍縱即逝,取而代之的是堅毅。她避重就輕地說道,臣妾不想讓皇上恨臣妾一輩子。如果皇上仍執迷不悟,那麼臣妾只好了斷自己來讓皇上警醒。

皇后說著從袖口中抽出匕首,皇上見狀,作勢上前搶奪,皇后已經將鋒芒對準了自己,道,皇上若還不答應臣妾的請求,臣妾寧願一死。只希望皇上為了自己的名聲,為了國之大計,也為了後世子孫,不要做出荒唐的事。

皇上道,皇后不要衝動!

皇后道,皇上可曾記得當年臣妾為了嫁給你做過什麼嗎,臣妾寧死不做太子妃,偏偏要做你一個王爺的王妃,你可曾記得當初對我的承諾!難道皇上記得一個小小的蘭貴人的死,卻忘記了對我海誓山盟的承諾了嗎?

當年太子為了爭奪皇位,極力拉攏朝臣,便想娶權傾朝野的兵部尚書的女兒為太子妃,也是就現在的皇后。可是皇后已經心有所屬,就是現在的皇上,當時他還只是個王爺。皇后勸父親支援心上人,最終助他登上皇位。所以皇上感念皇后及其父親的功勞,一登基即冊封她為皇后,皇后的兒子雖非長子,一出生便立為太子,榮寵至極。皇后端莊,對皇上的子女都視如己出,因此多年來後宮和諧,從未出過大的亂子,也沒有誰恃寵而驕,更沒有皇子慘遭不測的事情發生。皇上一直感念皇后對自己的襄助,所以此刻皇后以身家性命要挾,皇上有些震驚。遲疑的片刻利刃已經劃破頸項,鮮血彎彎曲曲如一條蚯蚓。

皇上喊道,朕答應你!朕都答應你!

匕首應聲落地,皇后彷彿耗盡了力氣般搖搖欲墜,皇上上前抱住她,輕輕喚著皇后的小名,珍兒,珍兒……

李安寧坐在燈下,手中捧著三王爺臨走之前託人給她送來的信,雖然只有兩個字,勝卻千言萬語。這一生,她沒有指望過得到愛情,既然選擇了要完成父親的遺願,就要捨棄兒女私情。

她這二十幾年過得辛苦艱難,她知道更難的是獨自將她撫養成才的母親,每想到此,她便抗拒著心底蠢蠢欲動的消極情緒,重新振作精神。只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她才將最真實的自己呈現出來,生出女兒的無限柔情。這種感情在遇到三王爺後變得強烈具體,如今想到三公主,卻驟然不知如何收場。她嘆口氣,為這段終究無果的情緣,也為一段將成定局的錯愛之戀。

思緒紛飛之時,門外太監奏報,皇上駕到。

李安寧正在奇怪,以往皇上來此,都不經通報的,因此很多時候李安寧一轉身皇上已經在她身後,不知已經站了多久。這種突兀的出場往往讓她措手不及,當她反應過來要行禮的時候,皇上已經走到跟前拉住了她的手。

皇上道,明日起李安寧不再負責建造盈和宮,著手準備和三公主成婚之事。

此言一出,李安寧意識到皇上此刻是在和她告別。她解脫了,三王爺走了,皇上也放手了,她要和三公主成婚了,成為名副其實的女駙馬了。對這個結局,她想哭,也想笑。她跪在地上,高呼,謝主隆恩。

對也好,錯也好,皇上降罪也好,擢升也罷,都是隆恩,這才是王道。順者昌逆者亡,皇上沒有逼她就範已經是天大的隆恩,她還活著,已然是奇蹟。皇上還是擔得起“明君”二字的。

朕要斷了對你的念想,皇上傾訴道,安寧,你知道朕的心有多痛嗎?

他們之間隔著一段距離,第一次,皇上沒有主動走近她。第一次,她主動上前,依著他強壯的肩膀,輕輕拍著他的背,像哄嬰兒睡覺一般溫柔體貼。她早已體會到:即使一國之君也難免脆弱。太后去世的時候,她就想這樣安慰他。那個時候,有太多忌憚,她不敢。此刻皇上屈身遷就她的身高,下巴抵在她的肩膀處。以後恐怕再沒有機會讓他和她靠得這樣近。

李安寧猶豫著要不要告訴三王爺她和寶玥將要成婚的事。她思忖著,這也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