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瑜把酒杯向蔡攸舉起,彷彿沒看見他眼裡漸漸升起的火焰。
注1:昨天寫出個酒精燈是我的錯,得書友提醒,現在改成歐洲人早年常用的鯨油燈。
第四十六章 新年(上)
政和七年臘月三十,癸未。/ 西元1118年1月23日
除夕。
已是政和七年的最後一天。同時這也是政和年號的最後一天。三個月前,道君皇帝在新建起的明堂,頒佈了新一年的歷法,同時昭告萬邦,明年起,將改政和為重和,並大赦天下。
為了趕上重和元年的元旦朝會,宣和殿大學士蔡攸在基隆逗留了兩天之後,就匆匆忙忙的告辭離島。在使節船上,趙瑜塞進去了幾乎能把船壓沉的禮品,一部分是謝恩的貢物,但大部分還是給使節團的賄賂,在蔡攸的座艙裡,還附贈兩個會說話的禮物——李乾德的女兒,交趾的公主。趙瑜送上的這些禮品,大半是東海從交趾和占城劫掠而來的戰利品,沒本錢的禮物,他就想著讓蔡大學士見識一下,滅人之國,到底能有什麼樣的收穫。
蔡攸走後,聽聞趙瑜封王,東海上下的軍民們歡欣鼓舞,但剛剛就任的大小官吏們,卻陷入了一陣歇斯底里的忙亂之中。趙瑜既然已經是一國之主,之前依節度使規格訂立的制度、規程以及禮節、儀仗,便全都要更換,甚至那數千份封官晉級的告身文書,由於提前蓋下了東海節度的大印,現在也得一份份重新改寫。
整個政和七年的臘月,東海的政府機關就這麼在瘋狂的忙碌中度過。但之前花了半年做的準備,卻哪是一個月時間就能改換過去,而官吏們只顧忙著這些雜務,卻連正事也耽擱了下來。所以到了除夕之日,趙瑜依然得待在基隆堡的書房裡,聽著陳正匯向他彙報一堆積壓下來的政事。
基隆堡現在成了東海宮城。原本住在堡內的文武官吏,都陸續搬了出去,除了駐守堡中的八百近衛,就只有趙瑜一家在其中居住。不過既然是宮城。自然也分了內外前後。☆☆後半部分,勉強算是後宮,而前半部分,則依然是東海的政治重心。白天時。官員們會進堡來處理公務,到了晚間,除了值日者之外,其他人便會離開。至於趙瑜的書房,就只有不多的幾個重臣,才可以進入。
趙瑜站在書房窗前,皺眉翻看著一份剛送來地公文。他依然是一身舊日的青色常服,並沒有因為封王。而講究起穿戴來。略顯冰冷的涼風從窗外吹入,半月來的溼悶地天氣,終於在前日的一陣密雨之後,變得清爽起來。隨之而起的北風,也給基隆帶來了一絲冬天的氣息。
從書房向西望去。自基隆堡到七里外的基隆港,在河流和山丘之間,幾個市鎮和數個東海軍營,已被一道竹籬繞起,這是計劃中東海國都基隆城的範圍。等到年後,基隆城的建設就將全面展開。
在剛剛草擬好的建城計劃中。以基隆堡和基隆港為中心,倚著附近地山巒水勢,將建起一個城周長達二十餘里的大城。不過趙瑜並沒有打算為這座城市修建多結實的城牆,兩丈來高,一丈多寬也就足夠了。一方面是因為東海所擁有的重型火炮,只要在城周的幾處高地,修起能相互支援炮臺,就算只有半人高地胸牆,也足以打發任何來敵;另一方面。是趙瑜並不喜歡把錢往水裡砸,以臺灣的地理位置,以東海水軍的戰鬥力,根本就沒有修造城牆的必要。不過東海既然立國,就必須有個像樣的都城,這樣才能足夠的威懾力和凝聚力,不然在他人眼裡,東海永遠都是個草臺班子。
“整整三十八萬貫啊……”趙瑜嘆了口氣,搖著頭對陳正匯道:“為了個面子工程,就要把東海一年三分之一地財政收入丟進水裡。東海國庫再豐。也經不起這樣的折騰啊!”
“汴京城年年維護。雖然只修外城。內城幾乎都放棄了。但每年也要近十萬貫地花費。現在基隆建城。連城牆帶城內地建築。只要費上這點錢已經算少了。”作為執掌東海政務院地相國。陳正匯向主君細細解釋:“臺灣土質鬆軟、雨水又多。並不適合夯土築城。但如果像基隆堡這樣。用磚石夾土修起整條城牆。再加上城中各種必不可少地建築設施。這三十八萬貫就已是工部竭盡全力削減建城預算後。所得到地花費最少地結果。再也減不下去。”
“工部?”趙瑜笑道。東海立國。原來計劃中地長史府便升為了政務院。而下屬地六曹當然也跟著升為六部。“這個預算案。馬林溪做不出來——他只會往多里用錢——還是下面地幾個郎中做地罷?”
馬大工到底有多少本事。他再清楚不過。若說造船。馬林溪自稱天下第二。那也沒哪人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