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現在的制度必須得改!”
趙瑜摸著下巴沉思不語,而門外突然傳來趙文的聲音,“陳先生所言正合我意!”他幾步走進門來,在趙瑜面前抱拳道:“大當家,現在的制度多是源自舊日,早已不敷使用。我們既然要上表內附,日後就是官身,如今的官制、軍制,當是要改一改了。”
那日之後,得了趙文、陳正匯的建言,趙瑜也忙碌起來,一封封書信接連發往外島。半月之內,趙琦、趙武等幾個在外的大頭領都被緊急招了回來,這也多虧了軍中新近裝備的梭子快船,讓東海各島之間聯絡傳信的速度直接提高了五成。
四月二十九日,丁亥。
基隆堡議事廳,廳門緊閉,甲士封門。而廳中,隔了數月,又終於坐滿了人。自從斬了李乾德的那一天之後,這間大廳中,還是第一次出現東海軍的十幾個大頭領濟濟一堂的場面。若在往日,這些人聚在一起,總少不了些高聲喧譁。不過今日,卻安安靜靜,只有壓得極低的交頭接耳聲。
趙瑜高坐廳上,看著下面的人悉悉唆梭的議論。方才他讓趙文把與童貫的密議向眾人通報了一遍,這些事,可以瞞下面,但大頭領們卻必須都知會到。
交投接耳一陣後,趙武第一個出頭:“二郎,你好好的東海王不做,幹嘛向趙官家低頭,我們又不怕他!日後做了大宋臣子,哪有現在這般快活。”
趙瑜沒說話,趙文出言道:“雖然現在要上表內附,但也只是敷衍罷了。也可算是稱王前的一步。畢竟交趾李乾德能稱王,大當家就更有資格。只不過,現在時機不到。等日後,天下變亂,能有西夏,自然也可以有東海。”
趙武還想再問,趙瑜這時抬起手來,“關於上表內附之事,我已下定決心,不必再多說。今天招各位來聚,並非為了此事,而是更重要的、關係到我東海未來事業的一件事。”
“何事?”
“改制!”
第四十三章 改制(下)
“制治之本,必始乎於官。設官之方,其亦有擇……東海提封即廣,吏職尤繁,政成受代,理有規程……昔成周以事建官,以爵制祿,大小詳要,莫不有敘……”
陳正匯念著用一串典故堆砌起的文章,趙瑜雖是早已看過多遍,但現在聽了依然有些茫茫然,不過下面的聽眾們卻一個個擺出瞭然於胸的表情,就連馬林溪那老骨頭,都眯著眼捏著鬍鬚不斷點頭,一副聽得心領神會的樣子。
趙瑜暗自搖頭:識得幾個字,就想充文人了……大宋揚文抑武百年,在宋人心目中讀書人的地位向來高人一等,而目不識丁的武夫則常受人鄙視,海寇們也不例外。當他們聽到高深莫測的文章,寧可不懂裝懂,也不會表露出自己的無知。
但趙瑜卻並不喜歡陳正匯寫得這種拗口艱澀的東西,文章寫出來沒人看得懂,可就沒意義了。不過趙瑜明白,陳正匯之所以費盡心力寫出這篇文字來,卻只是給趙文一人看的。
雖然東海此次改制,主要原因在於脫胎自舊時海寇時代的東海軍制,已經跟不上內部發展的需要。但陳正匯和趙文都把這次改制看成是打壓對方的機會。雖然一開始,趙瑜沒能即刻醒悟,但隨著兩人在官制的安排和官職的職權劃分上的愈演愈烈的紛爭,他早明白了過來。
東海軍中,趙瑜以下,名義上以二當家趙琦為首,但實際上卻是由趙文秉政。不論軍事政事,多經趙文過目後,再送至趙瑜手中。東海上下的一應事務,趙文都可代理,在陳正匯看來,這已經逾越了臣子的本分,必須加以限制。而在趙文的眼中。陳正匯這個外人,其在東海軍中的地位已經開始威脅到他的存在。前時,趙瑜率軍征伐交趾,趙文隨軍出征。按常理說,應該招趙琦回來,暫掌權柄。但趙瑜卻把臺灣島上的大小事務。交由陳正匯處置,這就不免讓他心裡升起一種危機感,擔心自己的地位被取代。
“……故立長史府以統政事,升參謀室為參謀部以佐軍事……”
趙瑜瞥眼看了看面無表情的趙文,進士寫出來的文章畢竟不同。趙文前日看後,便灰心喪氣地放棄與陳正匯爭那東海長史之位。宋時百姓多有一個毛病,常常把文章水平與行政能力等同起來,連趙文也不例外。其實要說起處理政務,趙文比陳正匯還稍強一些。
不過陳正匯這麼做。也正合趙瑜的心意。雖然趙瑜把趙文當親兄弟看待,但他也不願意東海軍中有哪個人擁有與他相當的權力。當年東海新興乍起,人才匱乏。讓趙文這個心腹署理軍政,也是趙瑜無可奈何下做出的選擇。不過現在東海隨算不上人才濟濟,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