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無縣署,又乏稅收。康熙在十二月十六日頒旨撥皇銀31287兩,建定海城,寧波府知府、同知和定海縣知縣周聖化以及周邊諸縣縣丞、典史、巡檢等,分別被授為總裁、監造、營造、管工各官,周邊諸縣還要提供城磚等築城物資。康熙二十九年(1690)四月十六日動工,定海縣知縣周聖化為實際上的總承造官,經16個月辛勞,於三十年(1691)八月十六日竣工,共動支正項錢糧31287兩。新城規模循舊址建築,計周長1216丈,此城高一丈,址廣1。5丈五。羅月城4座,城身48丈。齒狀雉堞(即”女兒牆”)1280個,城堞高四尺18磚厚;7磚寬;堞孔為三磚寬;。設東南西北四門,門上各建飛樓一座,寬1。6丈,深3。6丈,高1。2丈;又建窠鋪三十八座,分佈四門。城南設水門一座,門外圍繞城濠。後在乾隆五十八年(1793),英國派出以馬戛爾尼為首的訪華使團,希望用貿易敲開我們這個富庶的東方古國的大門。舟山群島是英國使團進入中國後所到的第一處,舟山總兵派了兵士護衛英使團在城中游覽。城門是英國使團最初踏上中國土地即浙江定海見到的第一種建築。在英國副使斯當東的眼裡:“定海城牆高三十尺,高過城內所有房子。整個城好似一座大監獄。城牆上每四百碼距離即有一方形石頭碉樓。雉堞上有箭眼。除了城門口有幾個破舊的熟鐵炮而外,全城沒有其它火力武器。城門以內有一崗哨房,裡面住著一些軍隊,四壁掛著弓箭、長矛和火繩槍,這就是他們使用的武器。”隨馬戛爾尼同行的有一個畫家叫威廉-亞歷山大,他在中國期間速寫了大量的風景風俗素描稿。在亞歷山大畫筆下,定海城門上掛著綵綢,有馬車和小販進城,城牆外的民房裡,還有婦女孩子扒牆觀望西洋景,一派其樂融融。英國著名建築師、插畫設計家、水彩畫家阿羅姆(1804-1872),他主要借用了威廉-亞歷山大的素描稿,重新畫了大清國的風景風俗,成了一部集18世紀末和19世紀中國地域風景、民俗風情畫之大成。其中《舟山山谷》描繪了臨海建築的有6英里逶迤城牆的定海城,城外是港口、船帆和一座座懸水的島嶼。
第二次:嘉慶十八年(1813);因城池年久失修,多處坍毀,知縣沈泰籌劃重修,於二十一年正式動工,至二十二年八月告竣,耗銀4000餘兩。
第三次:此後又經多次戰亂,城牆毀損嚴重。道光二十年、二十一年(1840、1841)英軍兩次攻佔定海,城毀。南京條約簽署,鴉片戰爭結束,定海城光復,欽差大臣裕謙在二十七年(1847)奏請朝廷批准後,又一次對定海古城進行全面重修。新任的定海知縣受命叫匠人專門燒製城磚,修葺城身及東、南、北3門。磚長28。5厘米,寬19厘米,厚9。5厘米,每塊磚上刻有“定海城磚”、“丁未年置”字樣。
第四次:定海城牆第四次修建在清同治十年(1871)四月。廳同知左徵向當地紳民募銀1。4萬兩,4月開工,修城垣210餘丈,重修城垛1206個,登城石階2處,加高北城3尺及窩鋪、盤詰廳、瞭望樓,新置北喉水門,十一月竣工。志書載:“廳同知左徵具詳紳民,捐修城身210餘丈,城垛1260個,左右石梯2處,加高北城3尺,及窩鋪、盤詰廳、瞭望樓,並開北喉。工料費用了1400多,是年四月初一日興工,至十一月十五日完竣。”
第五次:定海古城的最後一次修建。定海城牆第五次修建在光緒年間,當時定海修城燒製城牆專用磚“丙子年”城磚,邊上有“定海縣”款,系清光緒二年(1876)燒製,磚體較小。到光緒二十一年(1895),官府燒製“光緒城磚”,以修葺西、南城牆所用。磚上印刻有“定海縣二十一年”字樣,磚體小巧,平滑整潔,特別是字款細膩清爽,當時燒製數量不多。東南西北四城城牆經修葺後,城牆內處兩側皆砌城磚。
六、城外之城牆——衜頭土城
衜頭土城,又名泥城,是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4月所築。系欽差大臣裕謙因”廳城三面皆環山;南道頭獨濱海無藩蔽”奏請朝廷批准;由善後局所建。當初由葛雲飛、鄭國鴻、王錫朋三總兵具體主持修築,東自青壘山西至竹山;總長1436丈;高1丈及丈餘不等;土城設2門;東門曰”久安”;西門曰”長治”;城上設有炮位;後在道光二十六年(1846);巡撫梁寶常奏清朝廷批准,加高培寬土城;並作土垛72堵;中留垛口71個;安置炮位;由定海鎮標右營官兵把守。定海道頭土城在1841年9月26日英軍復攻定海時,土城毀。二十六年巡撫梁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