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吹來的一樣,都集中在農曆三月出現在洛陽的大街小巷。
各種展銷會、產品交易會,吸引著帝國內外無數商人、顧客,整個洛陽像被灌入化學試劑,瞬間膨脹到人滿為患。
一年一度的開壇照例舉辦,這次主講師有馬融、蔡邕、許劭、荀爽、楊賜、趙岐等。
三月十六,洛陽同時開了雙壇:蔡邕、許劭等大儒登壇講學,整個社會彷彿沉浸在學術氛圍中。
全洛陽彷彿都放假了,大人小孩喜氣洋洋,大街小巷像是過節。天下士子期待已久的學術盛會,不但只是學術交流的本身,還隱含向上與繁榮穩定。
講課內容有關四書、五經,也有名人趣事,還有通俗故事。
最熱鬧的要算壇主楊賜的帶領下,在場三千多人跟讀《孝經》:為人子者,居不主奧,坐不中席,行不中道,立不中門……
跟讀《孝經》的聲音,遠在皇宮的皇帝劉宏都能聽見。他和幾個太監站在城樓上,朝廣場這邊眺望,享受著這萬民同慶的歡樂時光。
無論識字計程車子,還是不識字的農民和商販,或者是無家可歸的流浪者,還是老無所養的貧苦老人,在壇前獲得平等,於誦經聲中獲得昇華。人們是在壇中獲得希望還是安慰?
只有參加開壇活動的他們才知道。
熙平年間,經學盛行,從京城到地方,大多數人視開壇活動為重大節日,樂此不彼。
平日裡農耕,自給自足。閒暇時學習聖人經典,愉悅性情,修養身心。過著與世無爭,如夢似幻的天堂生活,這是老子的願望。然後再由士大夫們治理國家,抵禦外敵,保衛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道和儒在治國方面也能很好地配合。
除了皇都洛陽,地方上也一樣,很多有學歷、有實力、有名望、有經驗的能人志士在地方官府的篩選下,主持開壇。
每個壇主都有自己的特色,幾年下來形成名壇,前去聽壇者、做生意者、看熱鬧者、觀摩者等可謂人山人海。往往經濟發達的地方不止一個壇,有好幾個壇一起開。
和袁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