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學階層,相對於農人階層,已經自成體系很久。他們之間是一個相互通聯的龐大體系,是人才交流和培養的管道,和官、民共為“三體”,成為國家機構的重要部件。
古語云“行萬里路,讀萬卷書”,若有人能做到如此程度,沒有點成就和知名度都難。
洛陽太學壯遊報告的具體要求:需要學生關心某個社會領域的問題或現象,為某個政策和某個行業寫調查報告,主要是為了說些不沾邊的“真知灼見”,其目的是為了給某地方或某領域的高官權貴歌功頌德,以便獲得被舉薦、被認同的機會。
學生們一般在家先給自己擬定一個方向,然後確定去哪裡,再確定行程日期、路程遠近,帶上乾糧、錢財、甚至簡易便攜裝文房四寶,便於及時記錄下沿途見聞。回來再做總結,將謄寫好的報告交到學院,然後可以拿到國家頒發的、有皇帝印章的綢緞質地的畢業證,也就是“從仕通行證”。
曹操特地去拜見橋玄,跟他說自己想要去壯遊的打算。橋玄送給曹操一句話:是男子漢就走出去吧,去重新整理你遠行的記錄,你會獲得比旅途辛苦多得多的回報。
有了橋玄的鼓勵,曹操信心倍增,一番折騰準備之後即將出門。曹嵩抱著年幼的曹德,問在後院馬廄裡準備行裝的曹操,語氣明顯不贊成:這麼著急走?去哪想好了嗎?天氣還這麼冷,要不再等等?
曹操正在為馬檢查馬掌,馬背上已帶好三天干糧,炒麵、炒豆、鹽粒什麼的。有了上次拉練的經驗,曹操顯得從容很多,比起那次徒步魔鬼訓練,這次能騎馬壯遊,都不叫個事。
曹操一聽曹嵩這話就來氣,每次遠行的決心就是被他這樣消滅掉的。曹操自顧用小錘子給馬掌釘牢,沒好氣地回話:沒想好。
曹操其實早想好了,向西沿著黃河南岸,過函谷關,直到長安,從長安向北過黃河,沿著黃河北岸回到洛陽。西漢故都是被冷落了二百年的前朝都城,曹操一直想去看看,這次正好是個機會。本來想去東萊看偶像鄭玄,可來回四千裡,實在太遠。這次是考察壯遊,等下一次有機會再說。從洛陽至長安回來,也有兩千多里。
曹嵩一聽來了氣:沒想好,你就敢出去?
曹嵩認為曹操真不懂,他當年的壯遊報告的題目就是曹騰幫他選擇的“經學考遺”。他只抄抄寫寫,將經典論述變成自己的東西,不也同樣以非常好的成績畢業了嗎?憑他如今又是有權有勢的曹大司農,還是個經驗豐富的過來人,幫曹操弄個報告玩兒似的,沒必要冒那個風險。
曹嵩將自己的想法告訴曹操:你就別走了,我跟衛尉府打個招呼,你去那兒考察。
曹操直起身,檢查所帶之物是否齊備:壯遊……去那兒幹什麼?
曹嵩解釋:去荒天野地的就能看出什麼道理來嗎?你就先做城門防衛方面的調查,這對你將來從仕有好處。
曹操不以為然:簡單的城門,有什麼好調查的。再說,皇城守衛更沒什麼技術含量,上百年來只供人馬進出而已。
曹嵩進一步解釋:我在衛尉府倒有些關係,那兒雖說單調些,但好提拔,不是是非之地。
曹操完全不領情,堅定地解開韁繩,牽著馬往後院走去。
曹嵩用身體攔住馬頭:你聽見了沒有?
曹操誠懇地對曹嵩說:父親,兒子已經及冠了!您別再拿我當小孩子栓著!我要先壯遊,完成報告,至於做什麼,回來再說!
曹操牽著馬閃開曹嵩,朝院外走去。
走到門口,曹操朝著滿臉憤怒的曹嵩鞠躬:父親,兒子出遠門了,您老多保重身體。
曹嵩問:你究竟打算走哪條路線?
曹操見曹嵩不再阻攔,便簡明扼要地回答:先走河南,西到長安,再走黃河以北,東歸洛陽。
曹嵩點頭,黃河南北都有非常完整的官驛設施。曹操出行,只要乘公差沿途關照他們照顧曹操,倒不至於出什麼大事。
曹嵩牽著曹德追出院子叮囑道:無論走到哪裡,遇到困難就去找官驛,跟他們說起我就行。記得早點回來!
不知道曹操聽見沒聽見,沒答應一聲就躍身上馬而去。
洛陽如同溫床,將曹操庇護其中。較真認死理的曹操,非要去做什麼“壯遊”,俗話說“在家日日好,出門時時難”。放開沿途一定會有的困難不論,什麼樣的民間現狀,讓曹操如同看到了地獄?
初聞民間疾苦聲
曹嵩看著空空的院門,聽到大街上漸行漸遠的馬蹄聲,抬抬眼皮,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