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3部分

關,繼續往上走,豆大的汗珠順著他的臉頰流下來,拐過峭壁的一角,他發現前面的路逐漸變的寬闊起來,他精神一震,直起身子邁步往上走去,走了大約很長一段時間,他才走到頂端,當他的頭剛剛伸到上面的時候,眼前豁然開朗,這是一塊光禿禿的平地,方圓大概有幾十丈之寬,中間擺放著一個長方形的棺材,他抬頭向上看去,曠野繁星,給人一種夜的美,他順著天空向四周看去,吃了一驚,因為天空周邊的寬度距離他並不遠,就在距離山崖外面幾十仗遠的地方,像一個黑色的大牆,幾十丈長如果是在平面位置上,距離會很遠,幾乎看不清楚,但是站在一個相當高的視點上,仍然會感受的非常貼近。

他仔細看去,才知道這並不是天空,原來上面是個半圓的罩子,自上而下籠罩著整個山崖,四周的空氣雖然流動,但是上面的蒼穹看上去仍然死氣沉沉,給人一種凝固的感覺,原本以為的繁星原來是由無數個寶石組成的, 是誰花費了這麼大的精力去建造這麼大的建築呢?

陳全興心裡充滿了疑問。

他想走到棺材前去看個究竟,正準備抬腳,忽然看見前面的地面上有很多裂縫。

裂縫很寬,最窄的地方也有四尺多,他把頭伸到距離他最近的裂縫邊上,往下面看去,只見沿著裂縫往下方的地方上許多鐵環,一直延伸到下面去,底下深不見底,但是這些裂縫看上去沒有人工修葺的部分,似乎是天然形成的,突然他看見下面有一排亮點蜿蜒向上,由於隔的太遠,他看的不真切,漸漸的亮點消失了一些,但是仍然有很多在繼續向上行走,慢慢的距離他所在的崖頂有七八丈的距離,他才略微辨別出看清楚在半山上游動的亮點是一對對朦朧地人影舉著火把走上來,大約人影走的更往上一些。他才看清楚這些人和詿驊酈穿著打扮差不多的人,手裡舉著並不是火把,而是一根棍棒,上面綁著一個發亮的圓形物體,作為照明用的。這些人每走過去一段,就有人消失了,這些人越走越靠上,漸漸的距離懸崖只有兩三丈了,腳步聲也隱隱約約的傳來,而人群只剩下六七個人了,陳全興擔心這些人繼續上來會發現他,正打算找個地方躲起來,左右四顧,覺得四周除了他上來的那條路,沒有可隱藏的地方,正在躊躇間,聽見下面的腳步聲已經沒有了,他看往下面一看,發現剩下的人也都消失了,這才鬆了一口氣,現在退路已經沒有了,往下面去,更是想也不敢想,現在唯一值得研究的就是那口棺材,也許憑藉著那口棺材裡的東西,他能夠對這個神秘的地下世界有一些瞭解,於是他起身,尋找裂縫間的通路,他小心的挪動著步伐,繞過這些裂縫,靠近了這口棺材,走到近處,他才發現,眼前的這口棺材呈菱角形,上面棺蓋是半圓形的,在棺材下面有個兩尺深,五尺左右寬的坑洞,棺材就架在坑洞內土石壘積的支撐牆上,陳全興記得師傅曾經說過,古代最早的墓葬是沒有棺槨的,多是以下挖深穴,壘土為墳,奴隸主多會把坑穴挖的似模似樣,像生前居住的地方一樣,按照考古上的分類,多稱之為“坑葬”。到了春秋戰國時候,隨著社會分工的具體化,才有了棺槨,那時候人類對生活居住環境的認識以為地球是個半圓形,所以在講究周禮的時代,為了追求天人合一,就把棺槨設計成下面是長方形,上面棺蓋是半圓形的,這種習俗一直從春秋戰國延續到三國,直到唐宋以後的棺槨,才建成上下一樣,和現在所見到的差不多。但是在棺蓋邊角上仍然保留了一些弧線形。

從現在這具棺材上看,應該是春秋戰國時代的,下面的坑穴就是保留了最早先人的墓葬傳統,只是陳全興不明白的是下面的坑穴已經挖好了,可是這具棺材為什麼不下葬。

陳全興往棺蓋上看去,只見棺蓋和棺身合的嚴絲密緊,棺蓋如鏡面一般光潔細膩,上面刻著一些類似符號的古代文字,文字上刻空的地方積滿了塵土,棺蓋和棺身合縫間還有乳白色的凝固物,他知道這是古代為了達到防潮所採取的措施,棺蓋和棺身是用米湯混合沙土、蜂蜜等物質填合的。

他想邁過去,看清楚棺蓋上的文字,可是腳下是坑穴,沒有落腳的地方,無奈他只好身子撲下,兩手抓住棺蓋,身子懸空,他的頭已經挨著棺蓋了,他湊近那些文字,仔細的辨認著。

春秋戰國時期列國都有不同的文字和度量衡,所以要想研究這些並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好的他的師傅陳修平當年博古通今,曾經教會過他不少,但是他的師傅包括那些研究古漢字的專家,對這些古文字的認識也不過來源於對一些古墓發掘時的殘缺記錄,所以陳全興對那些文字看的結結巴巴,至於中間漏缺的部分他只能透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