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線入侵,形勢萬分危急。
密雲距離北京,今天坐車,如果沒堵車,大致是兩個鐘頭,當年騎馬,如果沒堵馬,估計也就一兩天。
離京城一兩天,也就是離崇禎一兩天,所以訊息傳到京城,大家都很恐慌,只有幾個人不慌,其中之一,就是崇禎。
崇禎之所以不慌,是因為六個月前,他就知道清軍會入侵,而且連入侵的時間,他都知道得一清二楚。
六個月前,有一個人將攻擊的時間,方式都告訴了他,這個人並非間諜,也不是臥底,他的名字,叫皇太極。
半年前的一天,楊嗣昌曾在私下場合對崇禎說了一個故事,這個故事比較長,所以千言萬語化為一句話:
在東漢,開國皇帝漢光武帝劉秀,跟匈奴議和了。
這個故事的意思很明白,就是讓崇禎去跟清朝和談。
客觀地講,這是唯一的方法。
就軍事實力而言,當時的清朝雖然軍隊人數不多(最大兵力二十萬),但戰鬥力相當強(某些西方軍事學家跟著湊熱鬧,說是十七世紀最強的騎兵),明朝的軍隊人數,大致在六十萬到八十萬左右,但能打仗的(遼東系、洪兵、秦兵),也就是二十多萬,要真拉開了打,估計也不太行。
好在地形靠譜,守著幾個山口,清軍也打不過來,所以按照常理,是能夠維持的。
但要命的是後院起火,出了李自成等一干猛人,只能整天拆東牆補西牆,所以楊嗣昌建議,跟清朝和談,先解決內部矛盾。
其實楊嗣昌的故事,還有下半段:劉秀跟匈奴和談,搞定內部後,沒過多少年,就派漢軍出塞,把匈奴打得落荒而逃。
所謂秋後算賬,雖然楊嗣昌沒講,但崇禎明白,所以他決定,先忍一口氣,跟清朝和談,搞定國內問題先。
當時知道這件事情的,只有三個人,包括崇禎、楊嗣昌、太監高起潛。
為保證萬無一失,和談使者是不能派的,楊嗣昌不知去哪裡尋摸來個算命的,跑到皇太極那邊,說要談判。
皇太極的態度相當好,說願意和談,而且表示,如果和談成功,就馬上率軍撤回原地。
當然,這位老兄一向不白給,末了還說了一句,如果和談不成功,我就打過去,具體時間,是在今年的秋天。
崇禎願意和談,因為這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過了幾個月,在他的暗中指使下,楊嗣昌正式提出,建議與清朝和談。
此後的事情,打死他都想不到。
建議提出後,按史料的說法,贊成的人很少,反對的人很多,事實上,是隻有人反對,沒有人贊成。
最先蹦出來的,是六部的幾個官員,罵了楊嗣昌,然後是一撥言官,說楊嗣昌賣國,應該拉出去千刀萬剮,全家死光光。
但把這件事最終攪黃的,是最後出場的人,一個人——黃道周。
黃道周同志的簡歷,我就不多說了,這位仁兄後來有個外號,叫“黃聖人”,後來跟清軍死戰到底,堪稱名副其實。
黃聖人當著皇帝的面,直接跟楊嗣昌搞辯論,一通天理人慾,先把楊嗣昌說暈,然後發揮特長(他的專業是理學),從理論角度證明,楊嗣昌主張議和,是天理難容,違揹人倫等等。
說了半天,楊嗣昌基本沒有還手之力,崇禎雖然氣不過,但黃先生理論基礎太紮實,也沒辦法,等辯論完了,也不宣佈結果,當場就下了令,黃道周連降六級,到外地去搞地方建設。
皇帝大人雖然出了氣,但和談是絕不可能了,楊嗣昌再也沒提,大家都能等,皇太極例外,他在關外等了幾個月,眼看沒了訊息,認定是被忽悠,就又打了進來。
對當時的崇禎而言,和談是最好的出路,其實問題很簡單,當年漢高祖如此英雄,還得往匈奴送人和親,皇太極從來沒要過人,無非是要點錢,弄點乾貨,也就完事了。
但如此簡單的問題,之所以搞得這麼複雜,如此多人反對,其實只是因為一件東西——心態。
天朝上邦
我曾研習過交通史(中外交往),驚奇地發現,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關係,和人其實差不多,窮了,就瞧不起你,打你,富了,就給你面子,聽話。
比如美國,說誰是流氓誰就是流氓,說打誰就打誰,盟友遍佈天下,時不時還搞個會盟,弄個盟軍,朋友遍天下,全世界人民都羨慕。
但這事你要真信了,那就傻了,要知道,那都是拿錢砸出來的,聽話,就是友好鄰邦,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