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請先生,於是他毫不猶豫地前去應聘。
當看到眼前的這個落魄的半老頭子時,李成梁差點準備讓人給他盛點飯,讓他趕緊走人。出於禮貌,他還是極有耐心地詢問此人有何專長,能教些什麼。
“兵法。”
當這個答案傳到眾人的耳朵裡時,在場的所有人幾乎同時鬨堂大笑,李成梁也禁不住笑出了聲。自己就是武將,還要你這個糟老頭來教兵法?
然而堂下的這個人卻絲毫不亂,只是靜靜地看著那些嘲笑他的人。
李成梁卻不笑了,因為他突然想起一件事,不久之前,薊州總兵戚繼光曾派人快馬前來報信,描述過一個類似的人。
他改變了態度,小心翼翼地問道:
“閣下是從孟諸(戚繼光號孟諸)那裡來的嗎?”
徐渭微微點了點頭。
於是李成梁嚴辭喝斥了那些無禮的部下,問出了第二個問題:
“閣下可是姓徐?”
在得到再次肯定後,他立刻迎下堂來,恭敬地向這位老先生行禮,旁邊的人驚訝至極,都瞪大了眼睛,但李成梁卻清楚地知道,當他還是一個落魄秀才的時候,這個人已經籌謀東南,名震天下。
他把自己的長子李如松和次子李如柏叫到身邊,當面交付給了徐渭,並叮囑他們要用心向學,虛心討教。
徐渭並沒有辜負李成梁的期望,在此後的日子裡,他將自己的文賦才學,以及在那段抗倭歲月中所領悟的一切悉數教給了這兩個少年。
畢竟徐渭的這套理論和之前的先生教授的完全不同,特別是他所傳的抗倭兵法,似乎並不適於對付那些平日縱橫馳騁於平原之上的蒙古騎兵。李如松產生了疑問:
“學這些有用嗎?”
徐渭看著眼前的這個孩子,十分嚴肅地點了點頭。
於是在一個又一個的夜晚,李如松專心致志地學習、鑽研著徐先生教給他的一切,他相信終有一天會派上用場。
不久之後,徐渭提出了辭職,雖然李成梁百般挽留,他卻依然離開了這裡,或許在他看來,自己的使命已經完成。
二十多年後朝鮮平壤。
被追得只剩半條命的朝鮮國王李日公終於回到了他的王宮,而在此之前不久,這裡還曾是侵朝日軍將領小西行長和加藤清正的指揮部,但現在,他將在這裡召開盛大的宴會,歡迎那個趕走日軍,將他接回王宮的人。
薊遼提督李如松如約前來了,作為援朝軍指揮官,他率軍自入朝以來,連戰連捷,多次擊敗日軍小西行長部,殲滅上萬敵軍,接連收復平壤、開城、平安、江源等地,以一己之力挽救了朝鮮戰場危局。
李日公十分崇敬李如松,對他的用兵之法也佩服得五體投地,畢竟要沒有這位仁兄,估計他還不知在哪個山溝裡蹲著,但在他的心中,也有著一個懸而未決的疑問,於是藉此機會,他請教了李如松:
“貴軍如此善戰,那為何之前祖承訓將軍會失敗呢?”
李日公所說的祖承訓,是先期入朝的明軍將領,但他作戰不利,沒多久就全線敗退回國,與後來的李如松形成了強烈反差。
李如松笑了笑,吩咐手下拿出了一本書,展示在李日公面前:
“制倭之策,皆在此書之中也。”
這本書的名字叫做《紀效新書》,作者戚繼光。
李日公大喜,看過了封面後,準備從李如松的手中接過此書,繼續看內容,然而李如松面上保持著微笑,手卻緊握此書,緩緩地收了回來。
這是一個很明確的表示——這本書不能給你看。
李日公沒有勉強,卻牢牢地記住了此書的名字,後來命人到中國大量購買,《紀效新書》就此傳入朝鮮以及日本。
雖然李如松拿出了硬通貨,但李日公仍有所懷疑,他接著詢問李如松,難道他打勝仗就只憑這一本書不成?
李如松收斂了笑容,他莊重地告訴這位國王,此書是名將戚繼光所寫,書中總結了其當年與倭寇作戰十餘年之經驗,專剋日軍,雖看似不起眼,卻極難領會,要妥善運用,未經長期實踐,斷不可為。
而自己能熟悉其中兵法,卻非此書所賜,因為該書尚未出版之前,他就早已通曉了其中的奧妙。
於是李日公好奇地問出了最後一個問題:此書未成之時,你又怎能熟知書中兵法呢?
“很久以前,我的老師曾教授於我。”
李如松向著南方昂起了頭,他知道,在四十多年前,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