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1部分

很,現在開了好幾家這種風格的茶館呢。”

李老闆搖搖頭:“唉,現在這些茶館都不是我爺爺留下的錢開的,沒有沾到我爺爺的光。他在解放前因為做了一件傻事,財產全部損失了。”

“啥子事?說來聽聽?”老曾不放過任何一個聽故事的機會。

李老闆說:“我爺爺在民國時期確實找過不少錢,1948年出金元券,有大面額。他就把存款全部換成千元面值”啥子事?說來聽聽?“老曾不放過任何一個聽故事的機會。

李老闆說:“我爺爺在民國時期確實找過不少錢,1948年出金元券,有大面額。他就把存款全部換成千元面值的金元券藏在一個秘密的地方,藏好後,卻找不到了。過了幾個月,偶然找到的時候,金元券大貶值,已經貶了上萬倍。以前一千金元券可以買頭牛,但1949年左右,連一火柴都買不起。”

“那是在哪裡找到的呢?”老曾追問道。

“嘿,我爺爺很奇怪,他藏金元券是藏在茶館裡一把竹椅子的腿裡,結果他居然忘記是哪一把了。”

聽到這裡,我突然一驚,那隻青銅香爐的腿,我們從來沒有檢查過!

我立刻把這想法悄悄告訴老曾,老曾馬上站起來向老闆告辭。不到二十分鐘,我們就回家開啟了香爐的腳,裡面果然是空心的,其中一隻腿裡赫然藏著兩張紙條!

我急忙取出其中一張,角上有一個“十”的漢字標記,正文只有四個大字:“滄白之路。”這一定是小敏爺爺第十批藏寶的地點!

可是,這個“滄白之路”,究竟在哪裡呢?

失蹤的上清寺(七十二)

重新找到線索使老曾很高興,他又端出他的寶貝茶具來,張羅著給我們泡壺好茶。

“滄白之路,不會是滄白路吧?滄白路好象是解放後定的名啊?”我問老曾。

老曾回答道:“不是解放後,1943年那條路已經叫滄白路了。1942年楊滄白去世,國民政府就把以前的重慶府中學,改建為楊滄白紀念堂。周圍包括炮臺街的一條巷子三條街也因此統稱為滄白路。”

“楊滄白紀念堂?”市旅遊局就在滄白路上,我經常去哪裡辦事,卻從來沒有注意過有什麼紀念堂。

老曾說:“哦,對了,那個紀念堂已經在2000年左右拆掉了,現在是市政協大樓。”拆掉歷史文物建大樓,這是中國經濟發展時期的特有現象,我們已經聽麻木了。

小敏本來是拿著另一張紙條在看,突然插上一句話:“曾伯,這個楊滄白是個什麼人物呢?”

“楊滄白是個很了不起的人。他出生在巴縣木洞,是中國辛亥革命的元老之一,曾經做過孫中山大元帥府的秘書長。1906年辛亥革命的時候,他在重慶府中學那裡辦公,指揮重慶這邊的反清行動。”

滄白路現在是一條交通繁忙的路,靠江的懸崖下面就是我們去過的洪崖洞,小敏爺爺的第一張藏寶的位置就在滄白路下面。難道這筆寶藏也藏在附近的地道中?我感覺可能性很小。

有人在敲門,小敏開門一看,原來是潘天棒,手裡還提著一堆超市買來的食品。一聽說找到了圖紙,潘天棒放下東西就衝來客廳,仔細看香爐和紙條。

我接著問老曾:“解放前滄白路上那一帶,有些什麼特殊的東西呢?”我想,如果不是地道,那麼必定是很特殊的東西才適合藏寶。

老曾拿起茶壺,給我們的杯上倒上茶水,香味一下就彌散開來:“最特別的東西,肯定是三將軍了,原來在滄白路靠江邊那裡,索道站街對面。”

“三將軍?那是什麼?”小敏好奇地問。

潘天棒搶著解釋:“那是一門古代大炮,放在洪崖洞上。張獻忠佔領重慶後,鑄了三門巨炮,因為威力很大,根據口徑大小,分別叫大將軍、二將軍和三將軍。”

“錯了,那不是張獻忠鑄的,是明朝政府為防備張獻忠鑄的。”老曾糾正道:“當時重慶守軍準備在大佛寺江面附近、江北嘴上、洪崖洞上,三處各放一門大炮,構成江面上的三條防線。三門炮好象是在貴州銅梓鑄的,運到重慶的時候,二將軍翻船落水。大將軍、三將軍後來也沒有發揮作用,因為張獻忠沒有走水路,而是從佛圖關打進來的。”

小敏摸摸潘天棒的頭,笑道:“你又記錯了。”潘天棒不好意思地笑著說:“我是在網上找的資料,不是導遊詞,可能網上的資料不對。”

我問:“小敏爺爺留下的寶藏,會不會放在三將軍這門大炮裡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