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中。這就是說,地球人類所用的理想能源,不是煤炭、石油,不是水和風,也不是熱核,而是地球磁場。我敢斷言,揭開地磁能的奧秘,是解開人類能源困局的鑰匙。”哈立德?霍夫曼用徵詢的目光看著兩位同伴,自言自語地說:“關鍵是有這樣一種能量棒,它具有巨大的電勢差,又能有效吸收周圍磁場的遊離電子。它在不斷釋放電子的同時,還能從周圍的磁場中獲取新的電子補充自己的損耗,以保持其電勢差。這樣,它的動能就永遠不會衰竭了。”
艾倫?文森特問道:“你想造一臺永動機?”
“不是永動機,而是永恆的能量轉換。我們要向太空人學習,造一臺磁能發電機,將宇宙間最豐富的磁能轉化為電能,我們的新潛艇就會像藍鯨號一樣有一個強大的心。”
“磁能向電能轉換?好主意,好思路!”哈立德?霍夫曼的話使艾倫?文森特眼前一亮。他立刻想到,地球上的磁場不僅是取之不絕的強大動能資源,而且也是包羅永珍的物質資訊資源。如果人類能篩選和解讀出地球磁場所攜帶的各種訊號,並能將這些磁線訊號轉換為電子數字訊號,那麼人類就能充分認識自己的藍色家園,合理利用自然資源了。我們的地球就會數字化,成為透明星球了。但艾倫?文森特只是生物工程和數字技術專家,對機械製造卻不在行,聽到哈立德?霍夫曼說要找到一種能量棒將磁能向電能轉換,他卻沒有轍,有點焦慮地說:“這個能量棒是什麼樣子呢,到哪裡去找這種能量棒的填充物呢?”
這個時候尼摩卻說出了一個重大發現,使得原本山窮水盡的討論一下子變得柳暗花明了。
原來,尼摩當年指揮鸚鵡螺號潛艇的時候,已經遊遍了地球上的藍色海洋。但是,由於當時的那艘潛艇下潛深度有限,他無法探測那些極深的海溝。如今不同了,他的四艘潛母和它的仔艇都可以沉到萬米以下。尼摩終於實現了自己多年的夙願,親自駕駛潛艇,暢遊萬米以下的海溝,觀賞奇異詭譎的海底風光。太平洋的馬裡亞納海溝、大西洋的波多黎各海溝、印度洋的蒂阿曼蒂那海溝和爪哇海溝,他都饒有興致地一一探測過。
一般說來,海水在100米以下深處,就會因為陽光被阻擋而一片漆黑。但尼摩卻欣喜地發現,在萬米深的水下,竟然也有光線充足,生物繁衍的奇妙景象。尼摩說:“在大海的底部,有許多條深海裂隙。這些深海裂隙都在不斷向外噴湧地層深處的熾熱岩漿。熾熱岩漿的紅光照亮了海底,它的高溫也暖和了周圍的海床,因而造就了深海生態環境。在裂隙周圍就有許多深海生物在生活。”
艾倫?文森特說:“老海龜呀,你說的這些同能量棒有什麼聯絡嗎?”
“當然有啦,世界上的所有事物都是互相關聯的嘛!我正要講這海底裂隙的形成呢。”尼摩很肯定地說:“有海底深溝就會有海底高山。這些海底山脈有些是由於地殼板塊運動擠壓隆起的,有些則是由於海底火山爆發岩漿噴湧逐漸堆積起來的。許多海底火山的峽谷中依然存在大量的海底裂隙,我們經常看到有岩漿從裂隙中噴湧而出的壯觀情景。”他用徵詢的目光望著哈立德?霍夫曼,問道:“你說這些東西可不可以成為製作能量棒的原料?”
“我想應該有用。”哈立德?霍夫曼說:“地殼內部存在著大量的放射性物質,這些物質的熱核聚變使得地心成為高溫高壓的重金屬液態溶漿。在高溫高壓的作用下,這些處於液態熔漿性狀的重金屬所攜帶的電子會大量逸出成為自由電子。內部的高溫高壓又使得地殼上形成了許多縫隙,其中的大多數縫隙在海底。有些海底縫隙深入地下好幾千米。海水浸入地殼深處,將地殼內部的高溫熔岩吸收和溶解,使它們變成了一種粘稠狀態的物質。有些高溫粘稠物質就被地殼內部的壓力給擠了出來,形成了海底熱液礦,我們稱之為重金屬泥。這種重金屬泥中就有聚集大量自由電子的高磁鐵礦。在離我們澳洲西南側1000多公里的蒂阿曼蒂那海溝就有這種鐵礦,而且儲量十分豐富。由於技術原因,我們一直無法開釆。”
尼摩聽哈立德?霍夫曼說有用,高興地叫嚷道:“我馬上去取些回來。”
哈立德?霍夫曼說:“並不是所有的岩漿都可以成為能量棒的原料。那些從地下噴出的岩漿自由電子已經逸出,只能是一般的火山石。要採集仍在地殼深處處於高溫高壓狀態,富含自由電子的重金屬泥,難度是很大的。更難的是還要使這些重金屬泥永遠保持高溫高壓狀態,保持它的電勢差,這樣它才具有恆久不衰的強磁性。”
艾倫?文森特說:“我們設計製造一種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