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91部分

分之一,東西三十二町,南北三十六町”,宮城位於城的中軸線北部,棋盤式的街道劃出方塊形的坊裡,街巷中線都直對一個城門,設東市、西市。中軸線大街亦稱“朱雀大街”,青瓦、紅柱、粉牆、各宮均掛扁額,建築壯觀。日本史家稱之為“富有國際性的小長安”,是符合實際的。唐代的長安城原貌現已不復存在,平城京卻成為今天研究唐代城市建築的一座珍貴的實物模型了,這是華夏文明的何其悲劇的歷史啊。只是好象我們的那些文化人完全意識不到這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悲劇,竟然覺得這是文化交流的影響什麼的而大書其中的友誼關係,可曾有人說這些的時候誰在想那三十萬的冤魂?

大唐對日本的影響還不止這些,還包括思想文化的影響。由於遣唐使和回國留學生的推動,日本國還廣泛地吸收和仿效大唐國的禮儀、服飾等項制度,以至影響到日本的某些民族風俗的形成。遣唐使中的大使、副使或判官,大都通曉經史、長於文學。他們回國後,不少人位列公卿,因而在仿效或移植大唐國的制度、文比方面有著重要作用。元正天皇養老二年,遣唐押使多治比縣守回國,不久即為中納言。次年正月舉行朝見儀式時,他穿著唐玄宗所賜朝服朝見天皇,讚口不絕地誇耀其朝服的優美雅緻。諸大臣紛紛仿效,從而帶動了上層社會的移風易服。二月間,天皇下詔,天下百姓衣服一律仿唐模樣,改為右襟。〔吉備真備,養老元年作為留唐學生入長安學習經史,歷時18年,於天平六年返日,帶回《唐禮》即《大唐開元禮》130卷。勝寶四年,作為副大使再度入唐,返日後在太宰府任大貳,為東海、南海、西海各道節度使,造棉質襖、胄20250具,完全仿照唐朝的新式樣,按五行配色,每4050具為一色。到大同二年(807),平城天皇再次下詔:“朝會之禮,常服之制,一準唐議”。所以,其文官的朝服,頭戴冠免,身著大袖上衣,小袖內衣,下著外褲、內褲,有褶的夾衣捲起到腰間,腳著朝靴,與唐朝文官裝束無差。弘仁八年(818),遣唐使羊官菅源清公任式部少輔,奏請朝廷規定天下禮儀,男女衣服悉仿唐制,五位官品以上的位記都改漢式。嵯峨天皇又一次下詔:“朝會之禮、常服之制、拜跪之等,不分男女,一準唐儀。”(未完待續……)

☆、第一百九十八章 被腰斬的日本騰飛3

清和天皇時,還曾仿照《大唐開元禮》,新修奠式制,頒行全國。日本高松冢出土的古墓壁畫中有穿唐服的男女人像,足以證明唐朝服裝東傳日本的真實性。半個世紀前,郭沫若曾有過一段論述,可謂很好的解釋:“中國在隋唐以後,經過好些的異族蹂躪,古代的衣冠文物每蕩然無存而又另起爐灶。日本則因為島國的關係,沒有受到這種外來的損害,因此隋唐時代的封建文物乃至良風美俗,差不多原封不動地還被儲存著。” 日本還有大量引進唐朝思想文化的記載,包括語言文字、學校教育、書籍編纂、文學藝術等等。先說語言文字。漢字東傳之前,日本“無文字,唯刻木、結繩”。5世紀時,在移居日本的漢人幫助下,相當一部分日本人已經能夠準確使用漢語了。當時,倭王武即用熟練的漢語給南朝宋明帝寫過一道奏表。他們稱漢語為“真名”,最古的日本書籍都是用這種“真名”寫成的。留唐學問僧空海,曾經編成日本史上第一部“真名”字典………《篆錄永珍名義》30卷。元正天皇養老四年下詔,要求遵照唐朝僧人道榮和學問僧勝曉等的發音,強調“不得自出方法,妄作別音”。聖武天皇天平八年(736);遣唐副使中臣名代邀請唐人衰晉卿赴日;天皇賜姓清村宿禰;官位從五位下;任太學音博士、太學頭、協助吉備真備等太學教授講授漢語音韻,矯正“吳音 ”,普及“唐音”即“漢音”。〕很快。善於學習外來文化的日本民族便創造出以漢字為音符的“萬葉假名”。為日本語言文字的誕生並取代漢字開闢出道路。但用漢字作音符。書字很不方便。奈良末期至平安前期,“平假名”、片假名“相繼產生。據傳說備真備利用漢字楷書偏旁創造了日語標音文字………片假名,從此,日本有了自己的文字。後來留唐求法僧空海(泓法)又利用漢字草書體創造日本行書假名平假名。漢字詞彙至今在現代日語中仍佔相當比重,1981年日本國語審議會透過的《常用漢字表》確定日本常用漢字為1945個。

再說一下學校教育的情況。聖武天皇在位期間,開設進士科,並創立了日本國的教育制度。京都設定”太學寮“,隸屬於式部。招收五位以上的貴族、官僚子弟。地方設定“國學”,隸屬於國司,招收一般小康之家子弟。其學科科目有“明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