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開始由南向北,至三盛公逐漸折向東流,到河口鎮則又轉向南流,構成為著名的“黃河河套”。下河沿至石嘴山一段,黃河流經富饒的寧夏平原,河道長317公里,河寬400~3000米,比降為4。5?,河床由砂卵石組成。石嘴山至磴口,黃河穿行於烏蘭布和沙漠與鄂爾多斯臺地之間,河長88公里,比降2。9?,河床縮窄,區域性地段有礫石基岩出露,水面寬300~700米,河道兩岸沙丘起伏,一望無際。磴口至河口鎮,黃河蜿蜒於內蒙古河套平原之上,河長585公里,河寬500~2500米。比降1。3?。水流緩慢。是彎曲型的平原河道。
黃河自河口鎮至河南鄭州市的桃花峪為中游。中游河段長1206。4公里,流域面積34。4萬平方公里,佔全流域面積的43。3%,落差890米,平均比降7。4?。河自河口鎮急轉南下,直至禹門口,飛流直下725公里,水面跌落607米; 黃河在晉陝峽谷。比降為8。4?。滾滾黃流,奔騰不息,將黃土高原分割兩半,構成峽谷型河道。以河為界,左岸是山西省,右岸是陝西省,因之稱晉陝峽谷。
晉陝峽谷位於鄂爾多斯地臺向斜與山西地臺背斜交界,構造較簡單。本河段河道比較順直,河谷谷底寬,絕大部分都在400~600米。峽谷兩岸是廣闊的黃土高原。土質疏鬆,水土流失嚴重。支流水系特別發育。大於100平方公里的支流有56條。本峽谷段流域面積11萬平方公里,佔全河集流面積的15%。區間支流平均每年向幹流輸送泥沙9億噸,佔全河年輸沙量的56%,是黃河流域泥沙來源最多的地區。
黃河出晉陝峽谷,河面豁然開闊,水流平緩。從禹門口至潼關,河道長125公里,落差52米,比降4?。河谷寬3~15公里,平均寬8。5公里。河道灘槽明顯,灘面寬闊,灘地面積達600平方公里。灘面高出水面0。5~2。0米。本段河道衝淤變化劇烈,主流擺動頻繁,有“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之說,屬遊蕩性河道。禹門口至潼關區間流域面積18。5萬平方公里,匯入的大支流有渭河和汾河。
黃河過潼關折向東流356公里至河南鄭州市桃花峪,落差231米,平均比降6?。其中,三門峽以上113公里的黃土峽谷,較為開闊。三門峽以下至孟津151公里,河道穿行於中條山與崤山之間,是黃河最後的一個峽谷段,界於河南、山西之間,故稱晉豫峽谷。三門峽至桃花峪區間大支流有洛河及沁河,區間流域面積4。2萬平方公里,是黃河流域常見的暴雨中心。暴雨強度大,匯流迅速集中,產生的洪水來勢猛,洪峰高,是黃河下游洪水的主要來源之一。孟津以下,是黃河由山區進入平原的過渡河段。南依邙山,北傍青風嶺,部分地段修有堤防。
這段河流經過的恰恰是大唐人口城市集中的地方,如果要觀察黃河以後變化的情況,就必須在這些地段進行。河套地區李好已經安排自己的弟子李綱負責觀察,同時告戒他注意當地百姓對河兩岸的環境進行保護,並推廣一些利於環境保護的耕種模式。而出潼關後的河段就是李好這次東行的目的了,如果他能在這個時候對黃河進行整治的話,比後世發生災害再整治方便有效多了,而且把黃河整治好了這將是一個利在當代功在千秋的的事蹟。
李好他們行走了時日來到了潼關,潼關位於秦、晉、豫三省交界的黃河三角地帶,黃河、渭河、洛河三河交匯,北瀕黃河,南依秦嶺,西連華山,東接河南靈寶,總面積526平方公里,人口15萬,以盛產黃金聞名於世。潼關歷史悠久,聞名遐爾。古潼關居中華十大名關第二位,歷史文化源遠流長。李好他們要在這裡停留幾天,因為李好要去察看這段黃河周圍的情況。至於住宿什麼的根本就不需要他擔心,因為現在的洪門分會遍佈大唐,還有大唐商會各地也有分支,這些李好隨便找一家他們立刻就會派人幫李好一家把所有的事情安排好,而不用李好他們操半點心。
在潼關停留幾日,把該辦的事情辦好後,他們就要穿過函谷往東而去。古代處於洛陽至西安故道中間的崤山至潼關段多在澗谷之中,深險如函,古稱函谷。函谷出名比潼關早,漢以前這裡是入秦最重要的關口,它周圍全是高地,這桃林高地方圓三百餘里,橫亙在華山(西)、函谷關(東)與崤山(南)、少梁(北)之間的巨大四方地帶。桃林高地的南部峽谷直通函谷關,是千百年唯一的出秦險關大道。
說它唯一,是說只有這條如函大峽谷可通行車馬軍旅,也就是說,它是大軍出入秦國的唯一通道,而不是說單人獨馬也唯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