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見了伊闕奇景,便對他的侍從們說,這不是真龍天子的門戶嗎?古人為什麼不在這裡建都?隨行的大臣獻媚地答道,古人並非不知,只是在等陛下您呢。漢靈帝聽後龍顏大悅,就在洛陽建起了京都的東都城,把皇宮的正門正對伊闕,從此,伊闕便被人們的習慣的稱為龍門了。
京都的東都城建設完畢,為了取悅漢靈帝,負責工程的大臣又在依山傍水之地建立了伊闕山莊。伊闕山莊位於邙山中部的香山峰下,一年四季如春。乃是漢靈帝避暑驅寒的行宮之一,是漢靈帝聲色犬馬淫抵制欲的重要場所之一。
進入邙山深處的山道,寬敞而又平緩。太史慈等人乘坐的翠鸞車速度適中的行駛在山林之間。遠處的香山峰氤氳繚繞,山中的空氣溼度和溫度直如初秋那般爽心宜人。山道二旁,山水相映,景色宜人,不時還有鳥鳴獸吼。根本不是寒冬的氣候啊。
等山道靠近伊闕河時,太史慈等人還聽到伊闕河邊的山崖峭壁處傳來密集的鐵杵鑿擊石壁的脆響。顯然是有很多的石匠正在不辭辛苦不畏艱險在山體上刻字雕像。
過了這一段山路,鐵杵鑿壁聲漸行漸遠,周圍的環境又恢復平和寧靜。翠鸞車拐過一個路口,端坐在車前的太史慈便看到年輕的慧因和尚靜立山道的中間,擋住翠鸞車的去路。
太史慈拉住韁繩,控制三匹戰馬,隨著三匹戰馬的駐足,翠鸞車停在慧因和尚的面前。馬雲騄、貂蟬、翠兒注目看著神情平靜祥和的慧因和尚。
不等太史慈問話,慧因和尚一手拿著佛珠,一手放置胸前,對太史慈頷首說道:“阿彌陀佛,小僧奉師父的旨意,特來此處迎接太史檀越的駕臨!”
太史慈透過郭嘉的手札,知道佛門高僧對於相面和預測很有一套。他微微一笑,跳下車,施禮對慧因說道:“本將多謝慧因和尚的歡迎,呵呵。請慧因和尚代本將去拜見智源高僧吧!”
“阿彌陀佛,請太史檀越跟隨小僧前往寺院吧……。”慧因依然不動聲色,祥和平靜的對太史慈說道。
慧因說完話,便轉身頭前帶路。太史慈則是步行牽著領頭的萬里沙,跟隨慧因的腳步。上了一段緩坡,山道便分出二條岔路。慧因領著太史慈一行人走上一條往右的山道。
行進間,慧因轉頭對太史慈解釋說道:“太史檀越,這條山道是通往寺院的,是新開闢的;另外一條山道是通往香山峰的伊闕山莊的。”
“哦,是這樣啊……。”太史慈隨口應付道,而後,他向慧因問道:“慧因,此時伊闕山莊有人居住嗎?”
“太史檀越,伊闕山莊沒有人居住,那裡倒是飛禽走獸不少!”慧因沒有回頭,沉聲回應道。
太史慈“哦”了一聲,便眼露驚喜之色,回頭看了眾女一眼。眾女也是驚喜連連啊。前行五里後,太史慈便看到掩映在山林中寺院的琉璃飛簷和紅黃色的牆壁。
進入直道,太史慈等人便看到恢弘壯觀的寺院:山道的盡頭是寬闊的廣場,廣場的上面是十餘級的青石臺階,臺階上面又是一處廣場,恢弘壯觀的寺院便坐落在廣場之上。
連線山道的廣場上,此時居然有十餘匹體態俊逸的戰馬,戰馬的武器環上掛著長柄武器。十餘個小和尚正在拿著掃把打掃衛生,清除落葉。慧因轉頭對太史慈微微頷首。而後,他便去招呼幾個和尚來看護翠鸞車。
貂蟬、馬雲騄,翠兒依次下車,她們和太史慈一起跟隨慧因前往寺院。太史慈的一隻腳都跨入寺院的大門門檻,他還是扭臉看了那一群戰馬,他腹想:據郭嘉的手札介紹,和尚的生活簡樸,遵循嚴格的清規戒律:能吃肉,平時只吃素;有騎馬的實力和能力,卻只用腳步丈量道路。莫非有其他的官軍也來拜見智源高僧?
而慧因和尚也感覺到太史慈心裡有疑惑,但是他沒有主動解釋,只是悶聲帶路,這說明他對太史慈還是有成見,原因就是太史慈袒護邪靈教的百里川長老。
第一百六十二章 龍門寺英雄聚會
寺院大門旁邊的石碑鐫刻三個燙金大字:龍門寺。太史慈進入大門後,首先便看到大雄寶殿,寺院最高的建築當然是鐘鼓樓。青燈古佛,晨鐘暮鼓,這是佛門的特色。
大雄寶殿的佛像莊嚴祥和,殿堂有多高,佛像就有多高。雖然是第一次接觸到佛像,太史慈等人也被恢弘壯觀的佛像震撼了。什麼東西只要高大,就會讓觀者自然的感覺到自身的渺小和卑微,比如高山前,大海邊。面對十米高的佛像,給人亦是這種感覺。
佛像盤腿坐在巨大的蓮花座裡,手結海納百川的佛印,眉目舒展,含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