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影龍的治國理念與法家靠得非常近,這已經讓天下地儒林學子們很是不滿,不過千餘年儒學的演化。儒家的學說已經變成了皇帝統治天下地工具,首先第一條,就是愚民,然後將百姓都教化成奴才。這一點滿清比歷朝歷代做地都好,而朱影龍這個連《三字經》都背不齊地皇帝雖然扭轉了大明的乾坤,取得了令人矚目地成就。其實在許多儒學大師眼裡。根本還就是看不上眼的豎子。當年朱影龍剛剛登基之時,可是有不少人拒絕了朝廷的徵召。當時大批官員難逃,搞得北京朝廷差點維持不下去正常的運轉,朱影龍當時可是對這些不識抬舉的老東西們恨的咬牙切齒,恨不得派兵殺了這些人。
明代鄉試、會試均分三場,初場試《四書》義三道,經義四道。後三日考第二場,試論一道,判五道,詔、誥、表、內科一道。又三日考第三場,試經史時務策五道。《四書》、《五經》所用註疏起初各有規定,永樂間,頒《四書五經大全》,廢註疏不用。廷試只有一場,試策問。科試命題必須出自《四書》、《五經》。其文略仿宋經義,但必須以古人的語氣為之,體用排偶,謂之八股(八股一說始於明初,一說始於成化),通稱制義。鄉試、會試之所,亦謂之貢院。諸生席舍,謂之號房。試卷之首,書三代姓名及本人籍貫、年齡,所習本經,所司印記。文字中迴避御名、廟號,不許自序門第。試卷彌封編號。
鄉試、會試頭場考八股文。而能否考中,主要取決於八股文的優 劣。所以,一般讀書人往往把畢生精力用在八股文上。八股文以四 書、五經中的文句做題目,只能依照題義闡述其中的義理。措詞要用古人語氣,即所謂代聖賢立言。格式也很死。結構有一定程式,字數有一定限制,句法要求對偶。八股文也稱制義、制藝、時文、時藝、八比文、四書文。八股文即用八個排偶組成的文章,一般分為六段。以首句破題,兩句承題,然後闡述為什麼,謂之起源。八股文的主要部分,是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四個段落,每個段落各有兩段。篇末用大 結,稱復收大結。八股危害極大,嚴重束縛了讀書人的思想,朱影龍早就想廢除了,只不過時機未到,而且一下子廢除八股,天下的讀書人必然不會罷休,有的人鑽研了一輩子八股,到頭來,朝廷居然不考八股 了,那對這些人的打擊可想而知,所以必須要有一個過程,比如給出一個年限,讓這些人還有一兩次機會,那麼反對的聲音也就小了很多,而且朝廷開科,不可能不取士,有個幾年的緩衝,頒佈新的考試內容,廢除八股的阻力也就小了很多了。
實在不行,可以分新、舊兩科,讓天下的舉子自己選擇靠舊科還是新科,新舊科進士區別對待,發展前途也不一樣,這樣數年之後,必會有人看出新舊可進士前途不同之處,這樣為了前途靠新科的自然就越 多,舊科的就越少,再在錄取的名單上做些文章,也可逐漸廢除八股,一下子廢除八股有些難度,而且廢除了之後,科舉考些什麼內容合適,這一下子也很難找準,需要一個調整變換期,這些都需要實踐之後才能知道,所以朱影龍想先摸一摸底,再決定採取那一種辦法更好,更為妥當,他不在乎改革的時間的長短,他有的是的耐心!
當然以明末清初相對寬鬆的政治和學術氛圍,呼籲廢除八股的有識之士大有人在,比如張、張採、顧絳(顧炎武)等復社中人,如今在朝中復社是僅次於東林的帶有政黨性質的團體,張、張採都入朝為 官,不過都不在中樞,顧絳則被朱影龍選入國子監,成為天子門生,這些人都是歷史上大大有名的人物,張、張採跟兩兄弟跟朱影龍關係也很深,算起來也是潛邸出來的,復社跟東林一脈很難界定,他們當中許多人即是東林黨人,又是復社中人,本來東林黨人一項想以儒家正統思想來挽救國家,但是由於朱影龍介入後,東林黨開始轉變,空談的少 了,幹實事的多了,東林黨變得更急務實和包容,復社的思想在朱影龍看來有些激進,年輕人嘛,誰都有些火氣,因此復社與東林黨正統思想一脈的還不時的有些摩擦。
當朱影龍丟擲了有限的,或者說一半的廢除八股的主張之時,大殿之中的群臣頓時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大家都知道年輕的皇帝是一個敢行常人所不能行的改革派君主,雖然看起來皇帝的學問連一個童生都不 如,可人家肚子裡有貨色,而且大家也都見識過皇帝天馬行空的想法,從朝廷中樞權力機構到土地到稅收,再到現在的科舉,可勁兒,皇帝是想把大明朝徹底的改革個遍呀!(未~,,,)
第二十四卷:周邊攻略之第一章:廢除八股(三)
陣吵吵嚷嚷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