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先死,則遠一日半死矣’!”
又是一連串的“死”,當然黃靜風也依舊聽不懂。段石碑看著他懵懵懂懂的模樣,笑道:“這段話的大致意思,是說了幾種死亡的徵兆和時間,比如面色黑得像燒焦的柴禾,是血脈枯竭的徵兆,壬日病重癸日即死;口唇翻卷是肌肉死亡的徵兆,甲日病重乙日即死;口唇發青、舌頭上卷、陰囊收縮是筋絕的徵兆,庚日病重辛日即死;五臟陰精的氣斷絕了,眼睛就會眩暈,什麼都看不清楚,這時最遲一天半以後,人就會死。所以,明代御醫王九達在點評《素問·決生死論》這一篇時,用一句話點明瞭斷死師這一職業的功能和性質——‘決生死,辨別孰為死,孰為不死也’。”
“孰為死,孰為不死……”黃靜風呆呆地重複了一遍。
段石碑說:“那麼,怎樣才能做一個合格的斷死師呢?《黃帝內經》中也提到了,《素問·脈要精微論》中說‘切脈動靜,而視精明,察五色,觀五藏有餘不足,六府強弱,形之盛衰,以此參伍,決死生之分’。說的是診脈時觀察病人眼睛的神氣,觀察五色的表現,發現病人五臟的有餘和不足,六腑的強弱,形體的盛衰,就能決斷生死。”
黃靜風皺了皺眉頭:“可是這些,不就是中醫的‘望聞問切’嗎?”
“怎麼說呢,中醫是一種醫術,更是一種文化、一種哲學,無所不包,博大精深,因此,學好了中醫,不僅僅能治病養生,還能治國利民,價效比是非常高的。”段石碑認真地解釋道,“所以,歷史上的許多名醫,既是治病救人的聖手,也是治國興邦的官員,同時還兼任著斷死師——只是對最後一個職業身份,他們不大願意張揚就是了。而他們在不同的工作崗位上處理不同的事務時,往往會運用到相同的職業技能,比如‘望聞問切’。好比你會用電腦,並不一定就是搞IT的,還可以做文秘、做媒體、做教師,甚至當自由撰稿人。”
黃靜風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照你說的,斷死師這個職業還真的是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