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8部分

都可以聽到,但竟然沒發現竟然還有一個人。

而且聽覺靈敏,縱使自己被古籍干擾,也不應該表現出這個樣子。

尹志平平復心情,說道:“我想為家父謄抄一部《楞嚴經》。”

“楞嚴經?”

年輕僧人有些錯愕,但隨即點頭說道:“楞嚴經是部哲理深刻的經典,破惑,見真,可以破出邪魔亂相,施主有心了。”

年輕僧人平淡說完,指了指最後一個書架,說道:“楞嚴經在那裡,一共四本,施主可以自取。”

“謝謝小師傅。”尹志平連忙道謝,但聽到他對楞嚴經如此熟悉,於是問道:“不知道小師傅法號是?”

年輕僧人淡淡的說道:“小僧覺遠。”

留下這幾個字,他就慢慢轉身離開,走到角落裡,坐在桌邊,翻開一部佛經,細細品讀。

而在原地,聽到這個名字的尹志平心裡卻翻江鬧海起來。

他就是覺遠,發現楞嚴經中的九陽,並將其學習的人。

論實力,神鵰末期的他有著不輸於三輪五絕的實力,可以算得上絕頂高手。

但是讓尹志平意外的是,原著中的覺遠可不會什麼武功,只是因為修習了九陽真經,性子又簡單,所以一招一式都有莫大威力,才可以躋身絕頂高手之列。

可現在覺遠走路不發出一點聲音,呼吸平穩,只要他不說話,很難讓人察覺到他的存在。

難道他的武功現在已經很高了?

尹志平想著,但隨即覺得不太可能,他應該是長年待在這裡,學過簡單的修身養性的法門,能夠做到靜心止水,和環境融為一體,別人自然很難發現他。

尹志平按照覺遠的指點,找到了楞嚴經,發現楞嚴經裝在木箱之內,放置極為講究。

這部楞嚴經為達摩真跡,是藏經閣最重要的經文,因此放在最後,看管也最為嚴格。

但是因為這部經典並不是武學,雖然重要,也沒有放置在二樓。

尹志平在盒子裡拿出楞嚴經,走到旁邊的桌子上,開始細細翻閱。

在楞嚴經的夾縫中,確實發現了一些蠅頭小楷,記載在上面,密密麻麻。

尹志平看了幾行字,便知道是《九陽真經》,心裡有些激動。

這著作在夾縫中的字型雖小,但以尹志平的目力,倒也可以看的一清二楚。

光是看到內功心法一篇,便覺得高深莫測,晦澀難懂。

若不是他在山上閱盡道家典藏,也很難理解裡面複雜的內容。

著作《九陽真經》的,雖然沒有留下名字,但卻也是絕頂高手。

他一生之中既做過儒生,也當過道士,更出家做過和尚。在儒,道,佛三家中領悟到各家的武功要訣,後來與王重陽在第一次華山論劍後斗酒論武,勝王重陽後得以借到九陰真經一覽。

在閱覽完畢後因自覺其陰氣太重,躲入少林將陰陽調和之術和自己根據九陰真經為基礎而自創的九陽真經偷寫於四卷《楞伽經》的夾縫中以流傳於後世。

能夠自創絕世功法,一身修為和王重陽應該相差無幾。

後世覺遠憑藉一部經典,便可成為絕世高手,可見《九陽真經》的威力。

能夠得到這部經典,尹志平心花怒放,有些迫不及待想要修煉。

尹志平雖然心急,但卻沒有慌張,平復心情以後,慢慢抄寫。

他沒有隻抄九陽,那樣未免有些太過引人注目,而且他也不知道會不會有人檢查他手中的經文,所以為了保險,他將楞嚴經也一字不差的謄抄下來。

這部《楞嚴經》,為宋譯版本,只有四卷,稱為《四卷楞嚴》,是本經,也是最早的譯本。

這部經典共有六萬多字,謄抄起來頗為麻煩,但是尹志平平心靜氣,慢慢抄寫。

在抄寫的過程中,尹志平也慢慢學習著楞嚴經。

這部被後世稱為破魔大典的經文,蘊含著許多佛家至理。

主要講述的是性與相,藉相了性,由相入性,同時還有‘了四門’。

四門指的是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種無我。

除了八識之外,其他三種似懂非懂,但是八識,看完以後有些許領悟。

八識指的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

前五識是五官和身體感知,也是武者最重要的依仗。

將五識練到極致,便可成為江湖好手。

而意識則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