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陳縣的趙銘不知道打哪兒聽說了這件事,一句話不說,直接給趙含章送來兩張草圖,是他畫的婚服。 別說,趙含章第一眼看見就喜歡上了,於是看向傅庭涵。 傅庭涵也看呆了,覺得這就是自己想要的婚服,於是衝她連連點頭。 倆人都沒意見,但王氏、趙淞、以及她親愛的諸位朝臣卻有意見,連在宮裡的小皇帝都小聲發表了一點小看法。 然後這兩張草圖沒透過,大家開始在草圖上進行修改,期間趙含章和傅庭涵完全插不上話。 用汲淵和明預的話說來是,“昏禮,不止是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後世也。女郎現在位高權重,天下士族、庶民皆視之,仿之,所以女郎的婚禮就必須合乎禮制。” 汲淵的看法是,“女郎驅逐匈奴,安國定民,這是造世的功勞,按禮制,女郎應行諸侯的婚禮。” 明預也如此認為:“這是一個昭示天下的機會,女郎若不把握住,豈不讓人小看了自己?” 什麼是得寸而進尺? 首先得先得寸,明預和汲淵一樣,都存了別樣的心思,自然是一步一步將她推上去。 諸侯之禮是趙含章應得的。 趙含章覺得他們說的有道理,然後道:“銘伯父給的草圖婚服不就是諸侯之禮嗎?” 明預面不改色的道:“我認為趙刺史對諸侯之禮的理解有誤區,禮服的玄色佔比太重,應該增加纁色的比重。” 汲淵深以為然的點頭。 趙含章:……別欺負她讀書少,照他們這麼改,就無限接近皇帝的禮服了,已經違制。 玄色和纁色是很特別的兩種顏色,代表著人們對天地的崇敬。 乾為天,其色玄,趙含章一直認為玄色是開天闢地時電光火石的黑,黑裡透紅,天之玄,所以為玄色; 而纁色是赤色和黃色的結合,就像日落時夕陽混著大地的顏色一般絢爛。 坤為地,色黃,而土地沒有正位,所以託位於南方,南方寓意火,火色赤,加之人類對火的嚮往和崇拜,所以加入赤色,兩種顏色混合就是纁色。 在《周禮》中,這兩種顏色是帝王吉服的顏色,先秦時,記載下來的婚服就是這兩個顏色,一直到此時,都是主流婚服。 其中新夫的婚服是玄衣纁裳,寓意陰陽調和; 而新婦的婚服是全玄色,只有袡和衣緣是纁色。什麼是袡呢,就是衣邊,這樣設定的寓意是專一。 可耐不住人總有複雜的心思,將兩種顏色歸於地位的區別時,大家就認為不同比例的玄纁色代表了不同的地位。 不然,為什麼皇帝的吉服纁色佔比就比諸侯王的高呢? 趙銘給他們畫的草圖,傅庭涵的婚服顏色是正常的,只是在衣服的花樣上做了一些小修改; 但她的則不同於一般新婦的婚服,而是比擬於傅庭涵的婚服做了修改,大大增加了纁色和赤色的使用,幾乎比擬於諸侯王的吉服用色。 汲淵和明預還覺得少了,想要再新增一些比例,這就觸及了趙淞的底線。 他忍不住去堵著汲淵和明預罵,說他們居心叵測,“三娘忠義,一心只為君王和百姓,你二人作為晉的宰執,不說規勸她不當的行為,反而蠱惑她違制奢靡,奸佞之心昭然若揭。” 罵他們“為一己私利,竟不顧君王之恩,連忠義仁孝都丟棄了。” 汲淵和明預皆面不改色,對趙淞的辱罵毫不介意,依舊堅持己見要改婚服。 他們可不是晉的宰執,他們是趙含章的宰執! 他們當官也不是為晉當的,而是先為天下百姓,後為趙含章當的,忠義自然也對的她,跟現在位置上坐的司馬家小皇帝有什麼關係? 倆人態度強硬,站在他們身後,一力推著趙含章往那個位置走的朝臣們自然不會讓步,汲淵和明預不好罵回去,他們來罵。 於是,趙含章剛收到趙淞堵住了汲淵和明預的訊息,還沒趕到呢,眾臣就把趙淞給氣得去見大夫了。 哦,被抬著走的。 事情到這一地步,趙含章想要等他們吵出結果都不可能了,她必須得表態。 果然,政治鬥爭總以一種意料不到的方式來臨。 誰能想到她就結個婚,一個婚服的顏色和樣式就能掀起這麼大的戰鬥? 連遠在幷州的北宮純和幽州的石勒都參了一腳。 北宮純是個忠臣,他雖然認趙含章為主,但也忠於晉庭,而且他是打心眼裡認為趙含章和他是一樣的。 他們都有一顆紅心,只不過因為能力出眾,所以才被世人誤解和提防。 這種遭遇他熟,所以他先寫信給趙含章安慰她,讓她不要把世人的誤解放在心裡; 然後寫信給汲淵,認為他們在逼迫趙含章背離自己的初心,並以自己舉例,認為他們做得越多,趙含章會越不開心的。 收到信的汲淵以及趙含章:…… 真單純啊! 石勒就不一樣了,他直接鼓動趙含章用皇帝的吉服成婚,和她說,“你有平定亂世之功,本就功比諸侯,而新人最大,素有越級之風,為何不能用帝王的吉服?” “若不是你趙氏愚忠,你早該登位了,那司馬家又不是什麼名門正統,只要有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