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的千里馬便是崔銘這匹了,但是他是姓崔的。
西周初年,炎帝裔孫姜尚因輔佐文王、武王滅商建周有功,被分封於齊,建齊國,為公爵。數傳至齊丁公時,有嫡子姜季子應襲公爵,但辭而不受,讓位於叔乙。叔乙繼位後,封季子卿大夫把崔邑(今山東鄒平縣魏橋鎮崔八村)賞賜給他作為食邑。從此,季子的子孫便在崔邑居住下來,後來季子後裔把食邑的名稱崔當作姓氏,從而發展成為今天的崔姓。
崔姓得姓以後,世代在齊國擔任重要官職,是當時的公卿世家之一。
東漢以後,博陵崔氏與清河崔氏俱為山東望族,北朝時講究士族門第,崔氏被列為一等大姓「崔盧李鄭王」。至唐朝初年,全國郡姓中位居首列的五姓七家中,崔姓佔了兩家,即博陵崔氏與清河崔氏。
也就是宋朝崔氏才沒落。而且崔氏的沒落很難說是改朝換代的原因。雖然崔浩為北魏大司徒,歷史上也寫他是被皇帝殺的,但是皇帝殺一人,就可以讓一個望族沒落了嗎?更不用說已經改朝換代了。北魏的事能影響宋朝人?
恐怕不行。
但是歷史書上還有這樣的記載。
崔浩與太子有矛盾,太子公開支援佛教,而崔浩卻是一心要徹底剿滅佛教。崔浩為什麼會這樣作呢?原因很簡單,那就是徹底剿滅佛教是皇帝本人的意思,他只是執行者罷了。所以面對太子的反對,他也只有繼續執行。
在崔浩死後不久,佛教就在北魏漸漸佔據了統治地位,佛教所代表的力量有多大,我們可想而知。一個人一心往死整這股力量,他可能受到的反撲會有多大,我們也可想而知。
崔浩勸拓跋燾盡誅天下和尚,搗毀所有佛經佛像。拓跋燾聽從了他的意見。寇謙之(崔浩極力推崇的道教領袖)竭力勸阻崔浩,崔浩不聽從他的意見。從這裡去看,似乎拓跋燾是在崔浩的勸說下才全力毀佛的。但真實的原因,卻顯然沒有這樣簡單。從某種意義上,是拓跋燾有了這種意向,崔浩才極力支援的。面對崔浩這種作法,崔浩極力推崇的道教領袖寇謙之都感到害怕極了,因為這可能引來的反撲將是驚人的。即使拋開佛教本身的影響力,單看太子一心支援佛教,就可以知道一個人極力鼓吹剿滅佛教的理論,就註定要凶多吉少的。
除非太子被廢了,除非太子在皇帝之前死了。否則?太子當了皇帝,他喜好佛法,不惜觸怒先皇一心維護佛教。你卻是一心慫恿先皇往死裡整佛教,這是什麼性質的事?這是一加一等於二的事,不要說以崔浩的智慧,就是隨便拿出我們一個普通人,恐怕也會知道這樣做的後果是什麼。
但崔浩終於沒的選擇。於是他只能沿著這條顯然沒有希望的路走到底了。因為他只是皇帝的鷹犬。崔浩之死,顯然比歷史書上的一句話所說的要複雜。
而不說北魏到現在沒多久,就是宋朝也是祟道的,就沒多少人敢打崔家的主意。
佛門有的是不怕枉升極樂的,但是他們不行。他們是萬萬不會冒著得罪皇帝的風險。
更不用說祟道是大宋的國策,是政治正確,是立國,是天子的合法性了。
這馬想要,卻絕對不可以搶。
賭馬正好,名正言順。送的也安心。不然以汝南王府的名聲,搶來的馬,估計門都不會讓你進。
賭馬了!而且還賭的是崔銘的馬。
這匹馬可是非常有名的。而且崔家雖然風光不在,但他畢竟是姓崔的。祖上千畝良田,為養馬只剩八十畝。現在連這馬也保不住了嗎?
“我就知道,這麼好的馬,怎麼會沒人打它的主意。說不定他家業的敗落,也是一些人故意的。”
這訊息一出,不少“真相帝”都跑了出來了。
“不會吧。朗朗乾坤,他們敢這樣做?”
有“真相帝”,自然有人維護朝廷的法制。
“有什麼不會的。他座下的大將軍可是真正的北地馬。是契丹人送他的,就是這御馬場的馬都比不上。”
“要人沒人,要馬沒馬,這怎麼比?輸定了啊。”
即便是不想相信,但是趙禎上馬,騎馬的動作……唉!沒什麼好說的。
有這功夫不如賭上一局。大宋人很好賭的。
“一百比一?你這賭局怎麼開的?這還怎麼賭?”
更有好事者開盤,壓誰輸誰勝。但是,馬蛋!一百比一,這還賭個什麼?不是擺明了說老員外輸定了嗎?
“不一百比一?你開賭局,我買。”開賭的人一點兒改寫比例的意思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