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出現禪讓,由堯將帝位禪讓給舜,舜繼位後改國號為虞,治都蒲阪,稱帝舜。
不過帝堯卻沒有死,雖然失去帝位,但不僅是實力還是以往的功績都讓帝舜忌憚,而伏羲不忍人族的這位聖王死於非命,所以便將其納入火雲洞中,“白日飛昇”。而帝堯也因禍得福,證全人王道果,藉助人道氣運的灌輸,修成不休金仙。
九為極數,有人媧皇娘娘之後,帝舜便是是三皇五帝之中最後一位聖帝,雖然這位聖王不是一個完美無缺的道德聖人,甚至登基的手段讓某些人詬病。
但帝王不講私德,只要他能夠讓治下的平民百姓各個階層生活幸福,讓國力強盛,人族進步。那麼他的統治便穩固無比,獲得人民的擁戴,便是人族的英雄,人族的聖王。
帝舜在位亦有五千來年,在繼任初期,其治下的中洲虞國國力強大,選賢任能,舉用“八愷”、“八元”等治理民事,放逐“四凶”。巡狩四方,整頓禮制,減輕刑罰,統一度量衡。
不過在繼位後期,整個中洲大地卻出現了水患。
洪水雖然是天災,但也是人禍。人族要鑄就三皇五帝,可每一位帝王都有著自己的劫難,而且因為帝舜很有可能便是最後一位聖王,所以上天便降下洪水劫難以示磨鍊。
同時,人族經過數萬年的發展,對中洲各地的山川水澤開墾過多,破壞了大地的地貌和地理,使得原有的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出現了大量的水土流失,雖然說是天災,但人禍因素卻更大一些。
洪水頻發,帝舜便讓鯀為治水大臣,希望他能夠平定水患,還人間一個太平。
鯀是大禹的父親,也是一個傳奇人物,帝顓頊後代,可謂是神裔,不僅實力強大,而且還可以於天界的天帝尤其是北方天帝通聯,被堯封於崇地。
鯀治水,借用了一件奇寶息壤,息壤者,言土自長息無限,故可以塞洪水也。將洪水氾濫的地方用息壤堵住,水勢越高,堤壩修建地越高。
然而事與願違,雖然息壤很奇妙,但鯀卻不可能一直用它來堵水,他實力在人族雖然不錯,但再仙神眼中缺有些不夠看了,無法發揮出息壤全部的力量。而且出現水患的地方過多,鯀雖然全力堵截,但仍是有些疏漏。
千里之堤潰於蟻穴,堤壩雖然修建地越高,可一旦洪水超過了警戒線,破堤而出的話,那麼產生的水患對人族毀壞更大。堤壩只能短時間堵塞江河,而不能一直如此。
治水出現了大問題,甚至產生的災難比以往還恐怖,所以帝舜需要推出一人來承擔責任。
再地球的歷史書種,有關是誰殺死鯀的有了許多不同的說法《山海經·海內經》說:“鯀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殺鯀於羽郊。”是被鯀竊取息壤的天帝派遣火神殺掉了鯀。《左傳》:“昔堯殛鯀於羽山。”說殺鯀的是堯。《國語·周語下》:“舜之刑也亟鯀。”是帝舜殺掉了鯀。
而在現在的洪荒裡,鯀偷去天帝的寶物是被預設的,要不然他一個非天神的巫師有怎麼能夠盜取息壤這件法寶呢?所以在洪荒中,要掉鯀性命以平息百姓怒火的是帝舜。
禹,鯀的兒子,又名姒文命,鯀在死後屍體三年不腐爛,在羽山中埋葬。其身雖死但精氣不散,在這靈地之中再行匯聚生機造化,孕育三年,最終誕生出了一個靈童,這便是大禹。
大禹人稱黃龍體,相傳是在有人於鯀解剖腹部時,黃光直接撲面而來,鯀的屍首邊龍吟聲陣陣而起,一條黃龍飛入鯀的肚中,最後誕生出了一位法相為神龍的靈子。
大禹成年之後,舜便認命大禹為治水大臣。和父親才去“堵”的方式不同,大禹採取“疏”的方式去管理水災,治理水患。
為了治水,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苦心治水三十多年,不僅為自己建立巨大的威望,同時功績也在最突出的。
在平定了水患之後,大禹的威望也達到無人客撼動的情況。而且帝舜晚年之後其情況於帝堯類似。舜也想成為長生不死的神仙,所以想要突破當前的境界。
不過舜最後的結局和帝堯的一樣,都沒有在在位之時,以帝皇之氣修成天仙天神道果。大禹效仿舜的登基歷史,先將舜囚禁,然後逼其禪讓,改國號虞為夏,都陽城。
夏禹和虞舜有殺父之仇,說大禹對帝舜不懷恨在心是不可能的。只不過帝舜畢竟是人族聖王,而且背後有玄門支援,即便是他背後的巫門也不願意徹底得罪擁有四聖的玄門。
所以在禪讓之後,大禹便以讓帝舜巡視為名義,讓其去南方巡守,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