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N艦隊署名的掃雷艦維修改裝任務書,在董益民調研奮進廠的一個星期後便下發到奮進廠。
被改裝的標的艦,是一艘舷號為389的6610型掃雷艦,建成於1963年,標準排水量520噸,滿載排水量590噸。
該型艦是中國在蘇聯254M型(又稱T43級)掃雷艦為基礎仿製的第一代掃雷艦,最初的8艘艦,是根據中蘇《六四協定》由蘇聯提供技術圖紙和技術材料,由國內組裝完成。
389號艦便是這其中的8號艦。
不過與前幾號艦不同的是,389號艦並沒有一味的照搬蘇聯的254M型原型艦,而是根據國內的實際情況進行了改良,比如說增設冷藏系統;全面修改通風系統;取消鍋爐與暖氣系統,改設空調系統;增大停泊柴油機發電機機組功率。
與其同時在武備方面也進行了加強,最顯著的就是將原來的雙聯裝37mm艦炮改為威力更大的85mm艦炮,並將原先的手動揚彈機改為電動鏈式揚彈機,從而提高了單艦火力強度。
之所以改進這些裝置主要是為了適應N艦隊的作戰環境,至於效果,1974年與南越爆發的西沙海戰說明了一切。
是役,N艦隊的389號艦與同型艦396艦,組成阻擊編隊,與南越海軍將“怒濤”號和“李常傑”號攔阻於廣金島西北海面爆發海戰。
經過四個小時的激烈戰鬥,南越海軍“怒濤”號護航炮艇被擊沉,重創驅逐艦“李常傑”號,而中方則付出389號艦重傷,396艦輕傷的代價。
由此便可看出經過有針對性改良的6610型掃雷艦的優異效能。
然而西沙海戰的勝利,讓389號艦獲得“功勳艦”稱號的同時,也讓其效能大為下降,畢竟在作戰期間遭受重創,被友艦拖拽才勉強返港。
雖然後來經過維修恢復了作戰能力,但戰場上留下的痼疾卻沒有完全消除,再加上十多年的服役生涯,也讓389號艦步入艦艇壽命的中後期。
所以389號艦就好像滿身傷痛的老兵,儘管還能發揮餘熱,但在N艦隊中卻再也當不上主力。
進入八十年代389號艦的狀態變得更加糟糕,雖說基本的航行能力不成問題,不過將近二十年的艦齡還是讓N艦隊把這艘功勳艦當做二線艦船來使用,正因為如此,389號艦出港的時間非常少,也因此技術狀態變得很不穩定。
N艦隊把這樣一艘接近退役的老艦交給奮進廠進行改裝,其實也很無奈,他們倒是想把其他艦隻拿過來改裝了,可在蘇聯和越南虎視眈眈下,那些狀態良好的艦隻根本動不得。
於是挑來選去,也只有389號艦即有改裝的潛質,又不會削弱N艦隊的主力,N艦隊橫看豎看就它正好,便就此拍板兒把389號艦送到奮進廠的船臺上。
然而N艦隊的決定卻讓奮進廠犯了難,389號艦上除了兩臺蘇聯原裝的D—80型1100馬力柴油發動機還算完好外,其他的裝置多多少少有存在破損和故障。
就比如那座供電機組,不但額定功率與實際功率嚴重不符,運轉起來的噪音還特別的大,這還是低負荷運轉,要是滿負荷運轉的話,離著老遠都能聽到船上的轟鳴。
以至於389號艦出海時都不敢啟動供電機組,只能帶幾組蓄電池作為備用電源,沒辦法,噪音實在太大,船上的官兵根本受不了。
還有就是兩具三葉螺旋槳,由於仿製的蘇聯254M型掃雷艇是蘇聯根據二戰時期德國掃雷艇技術改進而成,因此其技術停留在20世紀40年代中期水平。
那時無論是對水聲學還是流體力學都不是很發達,所以在螺旋槳的配置上也顯得很粗糙,389號艦因為是仿製蘇聯的掃雷艦,所以整體的技術水準並沒有本質的提高。
因此所配置的螺旋槳空泡現象和空泡侵蝕十分嚴重,特別是空泡侵蝕,已經讓389號艦的兩具螺旋槳葉面外延出現大小不一的明顯凹坑,這導致389號艦不但水下噪音巨大,而且也讓船體不時的產生劇烈的震動。
至於線纜破損、儀表失靈等小毛病更是數不勝數。
不過這都不是奮進廠頭疼的主要原因,船的狀態再差,維修的難度再高,只要有充足的時間和材料,奮進廠咬咬牙也能修好。
可問題是,N艦隊只給了奮進廠兩個半月的時間,就要讓狀態奇差的389號艦回到N艦隊充當主力艦。
看到這個時間限制,廠長焦大林和書記申達民差點沒當場罵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