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應劫者歷史上也並非僅有劉君懷一人,且大多過早隕落。
一旦劉君懷就此身死道消,再有應劫者應勢而生已是晚矣,此等影響大勢所趨之人,卻是非應劫者所能力行。
悍然危機,蠢蠢欲動,更有無數無知者躍躍欲試,即使意識到天地大劫之不可阻擋,總是要意圖建立獨屬於自己的躲避空間。
因此而由生不安定因素此起彼伏,使得持身涉世,隨境而遷者大有人在,大開詐善之門,已是其中小惡,威脅更甚大奸大惡者,卻隱身其後,竟是將仙神兩界通道皆能擅自關閉,其真實貪慾野心,已達敢於欺瞞天道境地。
天道因此感知,卻懸罪與無盡莽生大眾,而何泰河此刻所憂,為內心關注超越自身利害、榮辱、成敗,而將萬眾之前途命運縈繫於心。
此等存在已超脫於純粹精神信仰,而是昇華為一種責任,更是一種擔當。
這一類常懷憂道之心,恪盡興道之責之人,劉君懷並非首次遇到,但肯放棄自身安危確切保障,甘於以己身所化一縷神輝,來填充天道遺漏間隙行為者,他卻是首次親眼見識。
相較之,立人天師顯然要比他恩師要開通靈活許多,憂患意識雖然同樣不予忽視,但此時面上表情,在明皎皎雙睛點漆寒星映照下,卻是彰顯其崢嶸生威般帝王風儀,神聖而不可輕犯。
何泰河性情上更專注於道義最求,此等理念有建立在個人修行之上。
而立人天師除卻這兩點,相比何泰河更適宜主宰一方,兩者間均存在著對天道義理無限尊崇,且在大義上也有共同秉執。
第1233章 天罡殿不堪往事
相對而言,立人天師較之恩師更有果決心念,此時他說道:“大惡多從柔處伏,哲士須防綿裡之針;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