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對於聞仲;紂王心中還是有一絲害怕;聞仲看蘇妲己消失;然後臉色一肅;對紂王一拜道:“仰仗天威;感陛下洪福;滅怪除妖;轎逆剿賊。征伐十五年;臣捐軀報國;不敢有負先王。臣在外聞得內庭濁亂;各路諸候反叛;使臣心懸兩地;恨不得插翅面君。今睹天顏;其情可實?”
紂王道:“姜桓楚謀逆弒朕;鄂崇禹縱惡為叛;俱已伏誅;但其子肆虐;不尊國法;亂離各地;使關隘擾攘;甚是不法;良可痛恨”
太師問道:“姜桓楚纂位;鄂崇禹縱惡;誰可以為證?”紂王無辭以對。
太師近前復又問道:“臣徵在外;苦戰多年;陛下仁政不修;荒淫酒色;誅諫殺忠;致使諸候反亂。臣且啟陛下:殿東放著黃鄧鄧的是甚東西?”
紂王道:“諫臣惡口忤君;沽忠買直。故設此刑;名曰炮烙。”
太師又問道:“臣進都城;見高聳青霄是甚所在?”
紂王道:“朕至暑天;苦無憩地;造此行樂;亦觀高望遠;不致耳目蔽塞耳;名曰鹿臺。”
聞太師最為氣憤的就是黃飛虎之事;問道:“黃飛虎一家七將;為大商開土裂地;為何會叛逃在外?”紂王對於黃飛虎也是心憂愧疚;不再言語。
太師聽罷;心中甚是不平;於是大喝道:“今四海荒荒;諸侯齊叛;皆陛下有負於諸候。故有離叛之患。今陛下仁政不施;恩澤不降;忠諫不納;近奸色而遠賢良。戀歌飲而不分晝夜;廣施土木;民連累而反;軍絕糧而散。”
“文武軍民;乃君王四肢。四肢順;其身廉健;四肢不順;其身缺殘。君以禮待臣。臣以忠事君。想先王在日;四夷拱手;八方賓服;享太平樂業之豐;受鞏固皇基之福。今陛下登臨大寶;殘虐萬姓;諸候離叛;民亂軍怨。”
“北海刀兵。使臣一片苦心;殮滅妖黨。今陛下不修德政;一意荒淫。數年以來;不知朝納大變;國體全無;使臣日勞邊疆;正如辛勤立燕巢於朽幕耳。惟陛下思之臣今回朝;自有治國之策;容臣再陳。陛下暫請回宮。”紂王無言可對;只得進宮闕去了。
紂王回去;聞仲對大殿中的大臣道:“眾位大人;不必回府。都到老夫的府上;共同商議;擬定章程;以供呈與君王。”
話聞仲將滿朝文武大臣都聚在自家中商議對策;一共三日;第四日入朝面見君王。文武官員已知聞太師有本上殿。那日早朝;聚兩班文武;百官朝畢。紂王曰:“有奏章出班;無事朝散。”左班中聞太師進禮稱臣曰:“臣有疏。”
將奏本呈上;鋪展開來;紂王一覽:
“具疏太師臣聞仲上言。奏為國政大變;有傷風化;寵淫近佞;逆治慘刑;大幹天變;隱憂莫測事。”
“臣聞:堯受命以天下為己憂;而未常以位為樂也。故誅逐亂臣;務求賢聖;是以得舜、禹、稷、契及咎繇;眾聖輔德;賢能佐職;教化大行;天下和洽;萬民皆安仁樂義;各得其宜;動作應禮;從容中道;乃‘王者必世而後仁’之謂也。”
“堯在位七十載;乃遜位以禪虞舜。堯崩;天下不歸堯子丹朱而歸舜。舜知不可避;乃即天子之位;以禹為相;因堯之輔佐;繼其統業;是以垂拱無為而天下治。所作韶樂;盡美盡善。”
“今陛下繼承大位;當行仁義;普施恩澤;惜愛軍民;禮文敬武;順天和地;則社稷奠安;生民樂業。豈意陛下近淫酒;親奸佞;亡恩愛;將皇后炮手剜睛;殺子嗣;自剪其後。此皆無道之君所行;自取滅亡之禍。臣願陛下痛改前非;行仁興義;遠小人;近君子;庶幾社稷奠安;萬民欽服;天心效順;國祚靈長;風和雨順;天下享承平之福矣。臣帶罪冒季天顏;條陳開列於後:
第一件:拆鹿臺;安民不亂;
第二件:廢炮烙;使諫官盡忠;
第三件:填蠆盆;宮患自安;
第四件:去酒池、肉林;掩諸侯謗議;
第五件:貶妲己;別立正宮;使內庭無蠱惑之虞;
第六件:勘佞臣;速斬費仲、尤渾而快人心;使不肖者自遠;
第七件:開倉廩;賑民饑饉;
第八件:遣使命招安於東南;
第九件:訪遺賢于山澤;釋天下疑似者之心;
第十件:納忠諫;大開言路;使天下無壅塞之蔽。”
紂王看了;聞仲立於龍案旁;手持九節鞭;將墨筆遞給紂王道:“請陛下批准實行。”
此時的聞仲;就像是一個逼宮的反派分子;但是在座的大多數大臣都是支援的;沒有覺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