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4部分

寺廟的和尚重新回到開封,繼續主持大相國寺,這才稍有起色。

這次舉行法會的一個目的是為了賑災,夏天的時候,黃河一如既往的泛濫成災,大量的災民朝著城市湧過來,開封城外已經聚集了上萬災民。

這些災民知道只有到大城市才有活路,因為那裡有糧食。

按照慣例,災民是不讓進城的,否則會引起極其嚴重的後果,為了生存他們可以做出任何事情來,通常的做法是在城外開設粥棚,給這些人一條活路,等到洪災過去,這些災民自然會回去的。

賑災的方式分為官方和民間兩種,不是誰想去就能去的,那會鬧得一團糟,每個賑災的地點都有官兵分配和把守,這是防止災民哄搶,甚至是造成動亂。

包惜弱原本也想去的,被完顏洪烈和楊康勸住,城外的形勢不容樂觀,這場洪災沒有兩三個月怕是過不去。

據說城外已經有瘟疫傳播的跡象,官兵每天都要撒生石灰和熬苦茶給百姓解毒,這不過是盡人事聽天命罷了,一旦瘟疫爆發,在這個時代根本控制不住。

這是楊康第一次看到古代的災民,場景非常悽慘,在中都的時候根本看不到這種景象,災民也不敢靠近中都城,圍攻皇城可是造反的大罪。

看著下面飢餓的人群,他有種無力的感覺,那些父母為了送孩子進城想盡各種辦法,只是為了獲得一條活路。

生命是卑賤的,所以才要珍惜眼下的生活。

大相國寺舉行法會是為了籌糧賑災,不僅邀請了城內的富豪官吏,還有開封附近寺院的各位主持。

在古代,寺院可是儲糧的大戶,他們擁有大量的田產和財富,這些田產大多是歷代皇帝賞賜下來的。

以大相國寺為例,在北宋時期光寺廟就佔地五百多畝,開封附近隸屬於寺廟的田產更是高達上千畝,少林寺更為誇張,自唐代以來,每一位皇帝登基都要賞賜一點,基本上半個登封縣都是少林寺的私產。

最為關鍵的是僧產不用交稅,所有收入除了給佃農留下一點養家餬口外,全都歸寺廟所有,有些寺廟的儲糧甚至比官倉還要豐實。

於是每當有自然災害的時候,寺廟總會賑災,但這個賑災不是白給的,他們要吸收信徒,宣揚佛法,這才有了法會,法會起到的是宣傳的作用。

不僅寺廟要出力,還要號召官吏和富豪一起來,其他寺廟也要均攤,因為大相國寺地處開封,開封又是周邊城市的中心,便起到了發起人的作用。

作為此地的最高長官,完顏洪烈收到了邀請,他對佛教沒有任何好感,在內心深處覺得那就是一群社會的蛀蟲。

統治階級最痛恨什麼?

是偷稅漏稅,更別說這種不交稅的。

稅收是一個國家的經濟基礎,這些和尚佔據大量良田,卻不需要繳納稅賦,這是何等讓完顏洪烈痛心的行為,特別是在眼下金國財政出現問題的時候。

不過他沒有辦法,佛教的存在自有它存在的理由,歷史上發生過多次毀佛事件,可非但沒有真的毀掉佛教,反而讓它愈發的興盛起來。

原因自然是統治階級需要佛教來安定民心,讓百姓接受佛教提倡的忍受這一世的痛苦,積德行善,來世便可以過上好曰子。

金國是一個信奉佛教的國教,從太宗一代就崇尚佛法,在滅了遼國之後,又繼承了遼代社會佛教盛行的習氣,到佔據中原後更是一發不可收拾,不僅廣建廟宇,還請高僧到宮中講佛。

直到完顏璟這一代為了控制寺廟的擴張,採取了嚴格的管理制度,不僅限制和尚收徒的數量,還增加了考試的難度,考試不過的和尚不發度牒,無法成為正式的僧人,不享有免稅的特權。

所以說在古代想要當和尚是很困難的,於是寺廟內會出現雜役這種職業,比如後來練成《九陽真經》的覺遠大師,他其實不算是正規的和尚,只是少林寺一個打雜的。

總之,完顏洪烈對和尚很不待見,但這次法會是為了賑災的事情,作為朝廷在開封的代表,他必須表明態度。

按照趙王府的慣例,楊康便成了最好的代表,這樣既給了和尚面子,又讓完顏洪烈不用忍受和尚的搔擾。

楊康在彭連虎和沙通天的陪同下朝著大相國寺走去,身後還跟著四個壯漢,他們是沙通天的徒弟,江湖上人稱“黃河四鬼”。

黃河氾濫,沙通天的黃河幫沒有了生意,只好就地解散,各回各家,沙通天帶著師弟候通海和徒弟一起來投奔完顏洪烈。

楊康覺得侯通海是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