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戰鬥發展到現在,辛蠻人已經敗了,全軍覆沒不過是早晚的事情。
………………………………
第二百六十四章 平安價更高
渥太華的部下,在馬尼拉的呼喊聲中,心中頓時也生出了投降的心思,原本是七萬人的他們,被狂暴衝殺之後,只剩下不足四萬人了,在明知必死的前提下,他們也不願在繼續和敵軍鬥下去了。於是,這些人也紛紛效仿馬尼拉所部的軍士,丟掉武器,跪地請降。
前一刻還紛亂無序的戰場,在這一刻忽然變得安靜了下來,兩部十二萬的辛蠻人在丟掉五萬條性命之後,終於作出了抉擇,集體投降。
馬尼拉看到這個場面,苦澀的笑了笑,從馬靴中抽出一柄匕首,然後插進了自己的心臟。一股鮮血,順著匕首的切口,緩緩流淌了出來,低落到滾燙的黃沙上。在這個陽光燦爛的午後,馬尼拉用這樣一種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他在大漠出生,死後,他把自己,交還給了大漠。
三萬多馬尼拉部下的辛蠻人,紛紛哭泣了起來。就連四萬多渥太華的部下,也是沉默無語,滿臉悲慼的神色。馬尼拉用自己的生命,換來了這些人繼續生存下去的希望。他把自己臨死前對生死的感悟,透過這樣一種方式,無聲的傳達給了在場的所有辛蠻人。元起遵照辛蠻人的習俗,在戰場上為馬尼拉進行了火葬,雖然是敵人,但是可敬可佩的敵人,還是值得尊敬的。
隨著辛蠻單于渥太華和左兵衛馬尼拉的先後身死。這場激戰。就此落下了帷幕。辛蠻人戰死的將士,高達五萬之眾,受傷者不計其數,七萬人做了俘虜。而敵軍方面,同樣也出現了不小的戰損。
經過清點,最後戰死的人數被統計了出來。三支精銳部隊天歸軍、飛龍軍和地歸軍,每軍的戰損,基本都是在二百人上下,相對於三支精銳,普通軍士的傷亡要多了十幾倍。在五萬新軍中,死於此役的戰士,有近萬人之多,傷殘不能繼續服役的,也有五千左右的人數,受輕傷者更是多如牛毛。
元起下令分出一萬名傷情較輕的軍士,讓他們負責運送傷殘的袍澤們返回明州,讓田豫安排他們接下來的傷情處理和傷殘軍士的退伍手續,並責令左慈臨時出任這支軍隊的統帥,務必要把他們一個不落的帶回明州。之後,左慈的統帥職務自動解除,獨自返回燕京,通知有關人員,妥善處理好陣亡將士的撫卹金問題,並把這些將士的名字,銘刻到忠烈碑上,以彰顯他們的勇敢和忠誠。
同時,這支返回明州的隊伍,還有著另一個重要的任務,他們將負責把七萬辛蠻俘虜押送回明州,教給田豫來處理。人口,始終是平定天下的重要因素,元起沒理由把這七萬辛蠻人趕盡殺絕,把他們帶回明州,和刺塔人雜居在一起,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刺塔人對辛蠻人,沒有漢人那樣的仇視,但也絕對談不上親善,這些辛蠻人被押送到明州之後,將會和刺塔人一起,逐步接受漢化,也算是融入漢族的一個跳板,避免了他們直接和漢人接觸,進而激發起漢人的仇恨。等到他們被漢化的差不多了,大概已經是數年或者十幾年之後了,那個時候,相信漢人們對辛蠻的仇恨已經淡漠了下來,再把這些辛蠻人摻雜在刺塔人中,遷居到內地去,或者是讓更多自願到明州定居的漢人遷過來,進而完成民族的大融合。
當然,在這七萬辛蠻俘虜被送走之前,元起特意讓諸葛亮給他們上了一堂思想教育課,多角度、深層次的剖析了辛蠻人南侵所造成的惡果,以及給漢人帶來的巨大傷害,然後義正言辭的告誡他們,想要活命,必需服從漢人的領導,遵守漢人的律法,適應漢人的生活習慣。這些被元起部下的敵軍,殺的膽寒的辛蠻人,早已沒有了反抗的心思,再加上馬尼拉臨死前的勸告,他們也就心甘情願的接受了諸葛亮的思想教育。在這個過程中,諸葛亮出色的辯才,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環,自從和元起共同學習了鬼谷十三篇之後,諸葛亮的辯論之術,已經越加純熟了,即使是元起也只能甘拜下風。
處理好了傷兵和俘虜的問題之後,元起的思緒又回到了接下來的戰鬥中。渥太華和馬尼拉,只是辛蠻各個部落中,最為強大的兩個,辛蠻還有大大小小數十個部落存在,其總兵力加起來也有十五六萬之眾,現在元起麾下的人馬,只有六萬多人,這場持續的戰鬥,元起決定依舊採用智取的策略,能不硬拼,就儘量避免硬拼。把有限的兵力儲存下來,投入到最後的決戰中去,元起很清楚,計謀只能獲得一時的勝利,如果不來一場硬碰硬的對決,把辛蠻人打服了、打怕了,他們遲早會出現反覆,只有像征服渥太華和馬尼拉兩部人馬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