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公可以在信中加上一句話。孩兒打算成立一處軍備司,專門負責打造我幽州軍的一應武器裝備,孩兒有意把軍備司的統領之位給王冶子大師留著。”
易老丈驚訝的上下看了元起幾眼,隨即笑聲變得更加暢快了:“好好好,我這就去寫。”
當天,易老丈就寫了一封書信,勸說王冶子前來幽州擔任軍備司統領,信中言明,幽州軍的軍餉是其他地方的兩倍,待遇優厚不說,而且新任州牧元起知人善用,若是王冶子肯來,必定會一展胸中抱負,把冶鐵這個行業發揚光大。
在這個世界,人們是分為三六九等的,最上層的人就是士族階層,這些人往往是朝廷官員,掌握著生殺大權;僅次於士族階層的,就是有學問的儒士,其中個別人特別出眾的,被稱為鴻儒,錦尚就屬於這個階層出身的,這些鴻儒因為學問廣博,所以很受人們的尊敬,往往一言就可以決定一個人的前途;再後面一點的,就是地主階層了,他們手裡擁有大量的土地,只比士族階層少了官職在身,靠吸食百姓的血汗過日子,這種人無不被百姓們所痛恨;其後是商賈,商賈的身份地位在這裡是被無限貶低的,一般有身份的人是看不起商人的,但是誰也不能否認,大量的錢財被握在商賈的手裡,近些年來也就有越來越多的諸侯試圖拉攏一些富商大賈,用以擴充軍備,所以商賈的地位反而有了一些提高;商賈之後才是像王冶子這樣靠一門特殊的手藝謀生的人,通常被稱作匠師,這個行列裡有鐵匠、醫官、廚師等等行業的分劃;最後也是最底層的,是絕大多數的農民和寒門士子。
王冶子是匠師,屬於比較底層的一種人,除了一技之長,就別無長處了。當王冶子看到易老丈的書信之後,忍不住欣喜若狂!王冶子不是王密,他不是個官迷,王冶子高興的是,自己的這門手藝終於可以光明正大的傳承下去了。所以,沒讓元起等待多久,僅僅一個多月之後,王冶子就從關中一路北上,來到了薊城。
當元起親眼看到王冶子之後,不由得稍微吃了一驚。在元起的印象中,凡是能被稱為某一方面的大師的人,總是上了些年紀的,而王冶子無論是橫看豎看斜著看,也不像是超過三十歲的樣子。尤其是王冶子在洗漱過後,洗去了一路的風塵,刮掉了雜亂的鬍鬚之後,儼然變成了濁世佳公子,不但相貌清秀,而且和鐵匠慣有的孔武有力形象也是相去甚遠。
經過一番詳談和考察之後,元起確定了王冶子的工藝真的很出眾,至少是這個時代最頂尖的匠師了。所以,元起放心的把軍備司統領的職位授予了王冶子,並且給王冶子安排了一千名工匠和鐵匠做學徒。這一千名學徒是元起早就準備好的,在易老丈寫信之初,元起就已經讓魯肅著手徵召了。為了這一千人,魯肅可是煞費苦心,差不多把幽州境內三分之一的匠師都聚攏過來了。任職之後,王冶子直接向魯肅索要一應所需的材料,並且定期上繳軍備就可以了。除了魯肅這個頂頭上司之外,王冶子不用向任何人彙報自己的工作程序。
對於元起的這一安排,王冶子也顯得很滿意,這樣一來,他就可以更加專心的冶鐵並製造各種武器工具了,不會有那麼多的外力因素來打擾他。初期的工作,元起與王冶子商定,暫時以軍用品為主,等以後再製造農用工具等物品。
短短三個月之後,王冶子就上繳了第一批物資軍備。這些軍備全部都是用王冶子特製出來的渾鐵打造的,除了大刀、長槍和弓弩之外,還有兩萬副渾鐵重甲。這些重甲是按照元起的圖紙製作出來的。元起借用了後世隋唐時期的鎧甲樣式,再加上一些適當的修改,敲定了這款鎧甲的框架。在鍛打過程中,王冶子一邊鍛打一邊思索著鎧甲本身的各種利弊,數次和元起進行討論,最終制造出了這一批重甲。重甲共分三層,最裡面一層是熟牛皮加透氣的布料混著裝訂到一起,起到保暖、透氣和減緩撞擊力的作用;中間一層是用銅和鐵澆灌到一起,然後絞制而成的合金絲,既能起到固定內襯的作用,也能起到分化外力撞擊的作用;最外一層則是用渾鐵打造的鎧甲外形了,這一層的渾鐵足足有五毫米厚,鎧甲表面,印刻著魚鱗的形狀,這樣既美觀,也能增加鎧甲的剛性。最後王冶子還讓工匠在鎧甲的表面塗刷了一層明亮的清漆,起到防鏽和美觀的作用。
單單是一副這樣的鎧甲,就要經過十幾道工序才能完成,要不是元起給王冶子下了死命令,讓他儘快製作出兩萬鎧甲來,王冶子不想剛一上任就完不成元起的要求,拼了命的日夜趕工,否則著兩萬副鎧甲還不一定能完成呢。最後,這兩萬副鎧甲被元起命名為渾鐵明光鎧,配備給了天歸營和地歸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