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損失慘重,好在魏家本來也算是底蘊豐厚,加之趕屍辰州派本來就通曉符籙之道,所以會道法的人也不在少數,因此兩個多月的鬥法過去,雙方居然能打成均勢,進入長久的僵持狀態。
這一場大戰在巫行的所有門派中都算是一記重磅*了,任誰都沒有想到交好了數百年的張家與魏家能打到一起,更沒有人想到張家居然會壞了巫行傳承千年的規矩。一時間,張家最響亮的兩個人物,王校長和張家主便成了千夫所指。
其實王校長從始至終只是跟著大部隊,並沒有參與過鬥法。他是個心存慈悲的人,對於這種自相殘殺有損陰德的事情他自然是極力反對的,可誰曾想張天行居然絲毫不為所動,更是變本加厲,放出話去準備將魏家滿門滅盡。
當時所有的人包括王校長在內都以為這麼說只是在開玩笑。因為放眼整個巫行,除了佛道這樣的流派,還沒有一個小門派敢於說自己能滅人滿門的。當時魏家也認為張天行是瘋了,姑且不說魏家的實力,就算是這被屍體重重包圍著的魏家家宅,也不可能有敵人可以踏進半步。
但凡事無絕對,就在張天行放出狂言後的半年,一天晚上突然有一道黑影竄進魏家家宅,打傷十多人之後將供奉於正堂之上的魏家鎮宅之寶盜走了。而這件寶物就是鼎鼎有名的“七星龍淵劍”。
這把劍傳說是由歐冶子和干將兩大劍師聯手所鑄三把劍其中之一。歐冶子和干將為鑄此劍,鑿開茨山,放出山中溪水,引至鑄劍爐旁成北斗七星環列的七個池中,是名“七星”。劍成之後,俯視劍身,如同登高山而下望深淵,飄渺而深邃彷彿有巨龍盤臥,是名“龍淵”。因此此劍名曰“七星龍淵”,簡稱龍淵劍。後因傳至唐朝時因避諱唐高祖李淵,改稱龍泉劍,“龍泉”即為斬龍歸黃泉之意。
這把劍一出世便受到是人追捧,成為上古十大名劍之一。
《晉書?張華傳》記載;“吳之未滅也,斗牛之間常有紫外紫氣。及吳平之後,紫氣愈明。華聞豫章人雷煥妙達偉象,乃要煥宿,因登樓仰觀。華曰:‘是何祥也?’煥曰:‘寶劍之精,上徹於大耳。’華曰:‘在何郡’?煥曰:‘在豫章豐城。’華即補煥為豐城令。煥到縣掘獄屋基得一石函,中有雙劍,並刻題,一曰龍泉,一曰太阿。煥遣使送一劍與華,留一自佩。”
後來這把劍成為李淵的佩劍,李淵死後隨李淵葬於獻陵,也有傳說李淵曾將此劍傳於太宗李世民,後與李世民一起葬於昭陵。
對於這把劍的是如何最終到了魏家手裡也是眾說紛紜,但巫行當中比較信服的一種說法是被五代軍閥溫韜所盜。這溫韜為五代節度使,五代時期戰亂頗多,節度使養兵的軍費開銷更是一筆天文數字。
溫韜本就是一莽夫,更不信鬼神不奉上天,正是在他的帶領下軍隊盜了昭陵,將昭陵外圍的財物悉數搬盡。溫韜本人更是得到了傳說中的“七星龍淵劍”,從此奉為至寶劍不離身。
但不知是盜明君之墓使得其心有不安還是有人可以搗鬼,自從溫韜拿到七星龍淵劍之後便夜夜噩夢不斷,總能看到被自己親手屠戮者的亡魂。驚恐之下溫韜只得將七星龍淵劍贈與當時有名的隨軍道人——魏軒成。而這個魏軒成便是辰州趕屍派人,從此七星龍淵劍便落於魏家手中,遂被奉為至寶。
盜寶之事算是徹底擊穿了魏家底線,怒髮衝冠的魏家主竟一時亂了陣腳,傾巢出動打算奔襲張家暫住地。王校長心裡清楚盜寶之人就是張天行,此時事態已經完全無法挽回,就這樣王校長最終還是被捲入了這場曠日持久的流派大戰中。
因為失去的屍體的重重防護,魏家的貿然出動讓他們已然失了先手,張家以逸待勞,一戰幾乎將魏家趕屍匠屠戮殆盡,造就了迄今為止巫行史上最為血腥的家族慘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