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曄喟嘆一聲,面對看不到盡頭的湯湯渭水,深思悠遠,眼神沉痛。
他道:“人活著,追根揭底,是為了自己活著,而不是為了國家活著。雖說國家強大、開疆拓土,個人也會受益,但能左右國家局面的人,就太少了,絕大部分人就算有雄心壯志,也只能活自己。
“秦朝之後,雖然有所反覆,但傳統意義上的封地貴族,的確是漸漸消失乾淨。然而地主卻不曾消失,農業社會中,土地是財富的根本與象徵,無論是官員還是大戶,都會大肆兼併土地,成為新的權貴。
“百姓失去土地,淪為佃戶,甚至是成為流民,他們跟先秦時代的奴隸有多大差別?沒有本質區別,命不由己,連自己的生存資格都無法保證。國家力量被權貴吞噬,國家其實就沒多少力量了。
“到了這個時候,國家就分外孱弱,若有動盪,無論是外敵入侵,還是重臣反叛,亦或是百姓造反,國家無力擺平局面,就只能滅亡。皇朝更迭,根本原因就在這裡。”
這番話說得岐王柳眉緊蹙,久久不能舒展。
國家滅亡,是因為國力弱,這個論斷沒有任何問題。百姓被權貴壓榨,會導致國力衰弱,百姓被國家壓榨,同樣會導致國力衰弱。
跟權貴相比,百姓是底層螻蟻,但他們的確是國家之本。
“這個局面不能改變嗎?”岐王問李曄。
李曄道:“當然能改變。”
“如何改變?”
“要讓天下長治久安,要讓國家恆強不衰,無非就兩個字:養民。”
“如何養民?”
“讓利於民。”
“平均分配國家財富?”
“那不現實,國家能在開國之初,平均分配土地——譬如說我朝均田制,但隨著社會變遷,掌握更多資源、更有實力的富人,必然更加富有,而沒有財力的窮人,力量薄弱,無法跟富人相爭,只會更加貧窮。
李曄接著道:“強者愈強,弱者愈弱,這是鐵律,無法打破。”
“那該如何?”
“國家必須打壓權貴,不讓他們過多吸百姓的血。”
“就這麼簡單?”
“這可不簡單。”
岐王迷迷糊糊,李曄卻望著遠山後的夕陽,悲從中來。
打壓權貴,談何容易?
農業社會,土地兼併這麼赤果果的事,國家都很難徹底抑制,就更不必說到了商業社會,土地兼併變成財富侵吞,權貴大戶吸百姓血的手段更加高明、有效,國家就更難處理了。
說起來,要抑制土地兼併,只需要嚴格執行“均田制”即可,皇朝擁有掌握州縣權柄的官員、控制軍械武力的軍隊,還怕權貴大戶造反不成?
答案很簡單:怕。
真的怕。
官員、軍隊將領,本身就是權貴,是既得利益者。
君王難道就敢跟天下權貴作對,強制他們割肉放血?
君王不敢。
君王之所以是君王,是因為掌握權力、財富的權貴聽他號令,權貴階層一旦不聽令,君王就是孤家寡人,皇位就會換人來坐。
君王敢不顧百姓嗎?
不敢。
國家之所以是國家,是因為有百姓,百姓若是沒有活路,起來造反,國家覆滅,君王也得換人。
所以土地兼併到極度嚴重的程度,君王會任用有識之士改善一下社會狀況。但也只是改善而已,只要不大肆打壓權貴,就註定了無法完全改變國家整體面貌,所以皇朝最後還是國力衰竭,遇到動盪就得覆滅。
權貴與百姓是天然對立的。
後者創造財富,前者剝奪他們的財富,這是他們各自的生存狀態。
權貴必須依靠百姓生存,百姓卻不必依靠權貴生存,所以百姓應該打掉權貴。只可惜,武力掌握在權貴手裡,也正是因為掌握武力,權貴才能吸百姓的血。
只有在改朝換代的時候,百姓才能打掉權貴,然而其結果,不過是塑造了一群新的權貴。
國家與權貴也是對立的,只可惜,統治國家的君王,跟權貴是一樣的顏色。統治者,本就是天下最大的權貴,顧了自己,就顧不了天下蒼生。
所以李曄佩服秦孝公,他敢用商鞅,還能變法成功。
不過秦孝公的事蹟無法複製,它只屬於那段歷史時期。
無論世人怎麼說,百姓的確都只是螻蟻,身不由己,權貴是龐然大物,是猛獸。
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