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推舉人才
《高宗。本紀》中記載道:內外大臣,限十日各舉布衣有材略者一人。餘如故事。
等等
相對於碌碌無為錯漏百出的欽宗趙桓,高宗趙構要強上許多;甫一登位,就馬上制定出一系列的政策。
客觀地評價,高宗皇帝的這些政策非常的有針對性,既有對徽宗皇帝的諸多“失策”的撥亂反正,也有對廣大普通百姓的體恤,還有對讀書人元佑黨徒和清流們的極力討好,等等。
可以說,高宗皇帝登基開始所燒的這“三把火”,面面俱到,用心良苦。
然而,出乎高宗皇帝的意料,除了“罷天下神霄宮”的這個政策很快就見到成效之外,其餘的政策,居然執行不下去。
簡單說來,高宗皇帝剛剛登位,就遇到一個極大的麻煩:指揮不靈!
ps:謝謝zhuxyhh01大大,靚女007大大的打賞和支援。
可能是年紀大了,突然覺得浸溫泉也是個體力活,有些乏力。
第二百二十章猛人
大大出乎高宗皇帝的意料之外,非但自己制定的政策法令執行不下去,而且除了小部分的文官外,南京應天府聚集的大部分人,上至官員,下至普通兵卒,都不聽他的調令。
簡單說來,沒有人聽趙構這個年輕皇帝的話,都不拿他當回事。
比如,掉髮軍糧的時候,各部士卒相互爭毆,糾纏不清;即便是在皇宮的大門口掉髮軍糧,也得由尚書戶部的主要官員親自到場,否則就彈壓不住。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一種情況?
宋朝的李心傳在他所寫的《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建炎二年三月》中做出解釋:“今人主威柄,移于帥臣之頑扈。朝廷號令,奪於監司之狂率。”
然而,為什麼堂堂一個新登基的年輕有為的皇帝,他的權柄會被帥臣和監司們所褫奪,李心傳沒有做進一步的解釋。
很顯然,趙構遭遇到了組織結構上的麻煩,黨主席非但指揮不了槍,甚至連黨內的建設也是一團糟;名義上已經是至高無上的皇帝,實際上趙構還沒有把一個強有力的領導班子搭建起來。
究其原因,趙構之所以能登基,那只是因為陰差陽錯,使得他成為唯一一個沒有被俘虜的趙氏皇族中人;而正好大家都需要一個皇帝,所以也就別無選擇地認可了他。
但是,這種認可並不意味著對趙構的認可,說白了,也就是實在沒有其他的辦法。只好這麼湊合著。
也就是說。高宗趙構只是一個拿來湊合著用的皇帝。
當然。在剛過去不久的靖康之變中,老趙家確實是被金人給欺負得太慘了,讓人目不忍睹,這也大大地降低了民眾對於趙家皇權的認可。
對於弱者,四周的圍觀者通常不是上去扶一把,而是上去踩多一腳。這其實也是屬於人性的一種,對於這種現象,臺灣人有一句非常貼切的諺語來形容………“西瓜靠大邊”
作為南宋皇朝的創始人和奠基人。高宗皇帝很快就意識到了這個問題,自己的命運真的和大哥趙桓有很大的不同。
趙桓確實沒有什麼本領,漫無目的,胡亂指揮;但是趙桓確實能指揮得動群臣,連宰相都換了好幾茬,依然得到百官的認同。
相對之下,趙構自己制定出來的一系列利國利民的政策,反應者寥寥無幾,執行者更是難以找到。
高宗趙構雖然心裡氣憤,但並沒有在朝堂說出來。只是把不滿吞下肚子裡去,自己另謀對策。
雖然年紀輕輕。高宗皇帝的智慧和耐性一直都被歷史學家所忽視。
趙構終於想到了一個辦法:儘快找來一個猛人,替自己豎立威信。
這個猛人就是前朝的宰相………李綱。
雖然高宗皇帝對李綱非常的不待見,但是除此之外,別無他選。
李綱果然夠狠,才剛剛上任,便狠招辣招迭出,朝廷上的風紀和官員的面貌,很快就煥然一新。
《宋史。高宗本紀》記載道:六月己未朔,李綱入見,上十議,曰國是巡幸赦令僭逆偽命戰守本政責成修德。
這十策的篇幅雖然冗長,但內容總結起來也就三句話。
第一句話:懲治降金的官員,殺張邦昌。
第二句話:整頓紀綱,中央集權。
第三句話:準備戰鬥,消滅金國,報仇雪恨。
這些做法,與高宗皇帝剛頒發不久的政策有著明顯的不同。高宗皇帝的本意是寬以待人,不計較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