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有人願意在此地行教化之道。
“儒門之道在於教化。治國也好,教書也罷,皆是教化之理。為師日後在此地留下一尊化身,每日講解儒學。”
說完,清泓起身離去。而他原本坐著的地方,那影子閃爍白芒,化作一位書生打扮的大儒,手持五德寶扇講解儒經。
不過他所講並不單單是玄正洲儒學,還有地球部分先秦儒學的內容,經過他整合後融會貫通,形成全新的儒學理念。
以仁、義、勇、智、信為核心,倡導儒生行教化之道。小可教書育人,管家修身。大可治國安邦,平亂天下。
義字長存,風骨不息。勇者無懼,正氣不滅。以仁為本,以智為先,以信為守,才是清泓重新修改後的儒門。
儒門立,青冥之上自有道德紫氣垂下,清泓身上的天眷又多了一重。更有冥冥中某股意識垂青,天地浩然之氣在他頭頂化作紫青華蓋,如儒門聖賢境界,先天可避妖邪。就算是玄門地仙,因為儒門氣運的關係也無法輕易打破。再度碰到幽妃,因為正氣華蓋庇護,也能不懼玄河拘束。
陰間龍庭,九陽上帝臉色難看,但儒家聖地背後也是一位先天大聖傳道。昔日大聖轉入玄正洲,化作至聖先師開闢儒門。可自己趁機搶奪玄正洲儒門聖地已經犯了忌諱,為防止那位先天大神也跟自己對敵,只好當做不知道。
“眼下儒林匯聚八方儒生氣運,上空又有渺渺紫氣通達天外,引來那人關注。我不可以輕易出手,以免再度樹敵。不過齊國就算得到儒家的部分正統大義,只要不在九年之內統一山河。到時候還是我大鴻帝朝勝出。那時,只需對儒林招攬,諒這些沒骨頭的儒生不敢對一個大一統的帝朝嘰嘰歪歪。”
但清泓立下的儒門添“信義”之道。若真出現那些個投降派,他又有何面目立下儒門?
若真是大鴻帝朝覆滅齊國,恐怕儒林之中要多出一批捨身殉道之人。那時候,九陽上帝跟儒門大聖的樑子就更大了。
卻說齊王得知郊外多出一片儒林,也明白清泓開始出手,為他積累人望,收天下儒生之心。
他沉吟之後,吩咐下去:“來人,你等奉本王之意,召集民眾建設三廟。這三廟圖紙稍後拿給你們。對了,記得按老規矩,讓那些流民做工來賺取三餐銀兩。”
大鴻百姓流離失所,齊地因百姓安樂,接受了不少流民。按照齊國的規矩,著流民建造各類設施,換取日食和月俸。
很快,齊國君臣行動起來,又有顏睿、沈煉星帶領一批儒生出仕為官,讓齊國朝廷體系馬上搭建起來。
看齊地漸漸走上正軌,清泓總算放心:“接下來是為齊王謀取龍氣,正巧他在我的福地邊上,便送太陰仙友回去,順帶讓彤青等人避劫。”思罷,清泓帶荀先生、彤青夫婦、小凌兒、喬元以及太陰仙人前往四聖景明福地。
第668章 幽王
南疆入口,雲霄仙府所在之處。一畝波光粼粼的明湖靜靜流淌,在附近百姓的傳聞中,此湖中常有神龍戲水,乃仙家修行至寶地。
突然,一座五色山河橋從遠處橫跨而來,在水面驚走一群游魚。清泓一行人從橋下降臨,太陰仙人伸了個懶腰:“終於到家了!”
湖中隱藏的福地,自動有仙光飛來,落入童子手中化作一件護身白玉鐲。太陰仙人面帶喜色:“好寶貝,好寶貝,果然靈性十足,不枉費我昔日苦心祭煉。”
他這類轉劫仙家,在轉世之前會把一切安排妥當。只要不碰到某些人擅闖洞府,把自己的那些東西統統搶走,未來總能有辦法跨入仙道。
“道友,你帶彤青等人先回去,我去拜訪幽王。”
幽王本是昔年從朱姆殿中救下的一位鬼仙。昔年亦是南疆一位賢王,死後陰靈得道,只因被朱姆邪神所害,才逗留人間這些年。他生前為一代賢王,曾得南疆祖脈所鍾,因此王氣甚為濃厚。
太陰仙人一琢磨,恍然大悟:“是因為他有一統南疆的天命?”
“沒錯,只可惜最終在南方魔教的干涉下失敗。”
若幽王昔年在南疆建立一個真正的人道王朝,而不是現在被魔教把持的蠻國,那他日後成就便如同中土歷代開國皇帝,至少能在冥土混一個地仙果位。而不是苦苦在人間逗留,修那難以成就的鬼仙法門。
“這次找他討要龍氣,當可助齊王重登大寶。”
“那好,你去找他,我帶彤青一家子回福地。”
眾人分成兩路,太陰仙人帶領彤青一家三口前往福地。而清泓帶著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