徑直帶著蕭漢等人由軍兵護著進入皇宮大殿。
片刻之後,李延寧由大殿走出,大聲道:“國主請諸位文武上殿。”眾臣高呼“遵命”,分文武依序進殿。
文班統領是原先的宰相嚴續與副相湯悅,二人全身發抖,臉色灰白,身後跟著韓熙載及六部部長、侍郎等人。
武班統領是三軍元帥孫震,身後跟著楊收、朱令贇、鄭彥華、薛定方等一眾高階將領。
昨日政變突起,眾臣本以為很快便會被平定,沒想到李煜與李從善對陣以完敗告終,眾臣生在亂世,自然見慣改朝換代之事,眼看李從善人馬精悍,立即各自謄寫奏章擁立李從善為國主。
嚴續與湯悅身為大臣之首,二人被軍兵嚴加看管,整整監管了一夜,二人通宵未睡,雙目血紅,此時率領眾臣躬身下拜,面上卻是一片絕望。
眾武將卻是一臉喜氣,此次政變成功,升官發財就在眼前,連孫震臉上都笑開了花,看得一邊的蕭漢直感嘆名利害人。
李從善端坐龍椅之中,左右站著四名家將,所有太監宮女仍被囚禁在宮中,還未及甄別,李從善自然也不放心用他們。
蕭漢與陳喬、徐鉉站在龍椅左下方,這也是李從善特意安排,為的是讓群臣認識明白誰才是新國主親信,也是抬高三人身份地位之意。
一眾文武大臣山呼“萬歲”同時下跪,蕭漢入鄉隨俗,跟著陳喬、徐鉉跪下。李從善朗聲道:“眾卿平身。”文武眾臣相繼起身。
陳喬從袖中扯出一紙詔書,朗聲誦讀道:“朕在位二載,國危動盪,威武不彰,民心不揚。朕仰瞻天理,俯察民心,日夜拊心,自愧德淺福薄,難承先皇大業。今有鄭王賢明,光昭日月,天民悅服,必能中興大唐,承繼偉業。夫大道之行,天下為公,選賢與能,故唐堯不私於厥子,而名播於無窮。朕羨而慕焉,今其追踵堯典,禪位於鄭王。”
眾臣聽完禪位詔書,再次下拜高呼“萬歲”,李從善從龍椅上站起,避讓到一旁道:“臣弟才疏學淺,哪堪國主重任,請眾位另選賢明。”
眾臣再次下跪,嚴續與湯悅早已認清形勢,知道立功機會來了,立即出班跪到正中勸進道:“李煜失德,天下歸心於鄭王久矣,請殿下勉力為之,救江南百姓於水火之中。”
眾文武跟著勸進。李從善執意不肯,眾臣苦苦相勸,來往三個回合後,李從善嘆息道:“先兄失德,江南百萬生靈何辜?小王不才,願勉力為之。”
眾臣大喜,山呼“萬歲”。蕭漢跪在一邊冷冷看著,終於親身經歷了一次“禪讓”。想來堯傳於舜時想必也是如此,估計早被囚禁於某處穀倉之中哀傷怨嘆。
禪位完成,自有專人服侍李從善到殿後更衣,眾臣在前殿等著。片刻之後,李從善穿戴一新從後殿轉出。眾臣再次下拜,然後退往兩邊依序站定。
南唐自稱大唐後裔,一切沿承唐制,所穿戴也於唐朝大體相同,一樣的通天冠,袞冕,與後世電視劇上演得差不多。
只是李從善長相俊美,此時當了國主,臉上光彩流溢,別有一番風采,又多了一絲威嚴,讓蕭漢油然生出一股陌生感。
李從善掃一眼殿下諸臣,朗聲道:“諸位愛卿俱是先皇挑選,公忠體國,希望與本王一起同心協力,重鑄大唐往日輝煌。”
眾臣一起高呼“遵命”,李從善勉勵眾人一番,不外乎告訴眾臣前事不究,打消他們心中疑慮,以換得過渡平穩,這也是歷朝歷代通用做法,卻也是安定人心的最好辦法。
眾文武松了口氣,特別是嚴續與湯悅、韓熙載等人更是如此,他們俱是李煜親信,本想著國主易位,自己最起碼官位不保,沒想到李從善比李煜還要心胸寬廣,根本不提此事,讓三人心中大為悅服。
閒話扯完,新朝初立第一件大事便是論功行賞,李從善早有準備,當即命陳喬取出詔書宣旨。
殿下諸臣腰桿挺得筆直,特別是參與政變的武將一個個雙眼放光。陳喬扯開詔書,大聲誦讀。前面不過是一番套話,說什麼大臣們公忠體國,為國立功,當行封賞之類的。後面的才是重點,卻是廢除六部,新立財政、教育、民政、公安、司法、人事、稅務、監察、工商、水利、外交、國防諸部,比原先六部多了一倍,聽得眾臣一愣一愣的。
此等更換六部名稱之事前唐武則天便幹過,眾臣自然知道,眼看李從善初即位便大刀闊斧更換諸部,簡直是胡鬧,俱在心中搖頭暗歎。
殊不知李從善為人精明,蕭漢一番遊說並沒完全說服他,不過感覺分權設部有利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