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糧食危機。有學者認為,歐盟的農產品傾銷至少應該對發展中國家在糧食上越來越依賴進口承擔部分責任。20世紀60年代的農業綠色革命,使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區可以實現糧食基本自給。但是近40年來,該地區糧食產量卻大幅減少,小麥進口翻了兩番。
近些年來,美國和歐盟對農業的補貼又出現新的形式,即對生物質能源開發的鉅額補貼與大力扶持。出於種種動機,美國和歐盟都加大了對生物質能源產業的扶持力度。石油資源的日益匱乏及價格大幅上漲,促使一些有能力使用生物質能源的國家將生物質能源作為替代能源。如以玉米、油菜籽等為生產原料的乙醇燃料和生物柴油,與從石油中提煉出來的汽油相比已具有一定競爭力。但問題在於,不是任何形式的生物質能源相對石化能源都具備“充分的”競爭力。因此,對生物質能源的補貼就顯得尤為重要。考慮了可再生能源強制使用量、稅收抵免和關稅壁壘,美國對用於乙醇燃料生產的玉米每蒲式耳補貼1�60美元。這意味著美國政府在變相對玉米種植給予直接補貼,實質仍是對農業補貼的增加。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相關專家測算,當石油價格達到每桶100美元時,在沒有乙醇燃料補貼的情況下,美國以玉米為原料的乙醇燃料生產,在玉米費用低於每蒲式耳4�14美元時才能有利可圖;而在有乙醇燃料補貼的情況下,玉米費用只要低於每蒲式耳5�74美元時,就具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