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部分

自給自足能力,而發展生物質能源燒掉了部分人口的糧食,又使他們增加了進口糧食的成本;糧食貿易自由化是把雙刃劍,正是由於一些國家迷信貿易自由化,導致增強依賴國際市場糧食供給心理,大大弱化了糧食自給能力,使得他們在糧食危機面前束手無策;必須加強工業化、城市化程序中的農業資源保護,工業化、城鎮化一方面消耗生產糧食的耕地和淡水資源,一方面又增加糧食消費需求,必須正確處理工業化、城市化和農業現代化的關係,保護和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應對這場全球糧食危機是世界各國政府的共同責任,全球應加強合作,密切協同,特別是應採取有效措施,儘快消除糧食危機對一些發展中國家的影響。本書對上述問題,引用大量資料和材料,力求從理性和實證上作些分析。

中國2008:迎來豐碩的金色秋天。糧食生產在連續4年增產的基礎上,又贏得一個特大豐收年,糧食產量突破歷史最高水平。中國糧食生產穩定發展,不僅解決了中國的吃飯問題,而且為全球糧食安全作出了貢獻。應該看到,對我們這樣一個13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來說,如果糧食和農業出了問題,誰也幫不了我們。我國的基本國情決定,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絕不能依賴糧食進口,絕不能把飯碗放在別人手裡。隨著工業化、城鎮化推進,耕地、淡水資源日益緊缺,農業比較效益下降,農業兼業化、農村空心化、農村勞動力老齡化趨勢顯現,農業跨國公司對中國糧市覬覦已久,國家糧食安全面臨新的挑戰。如何在當前手中有糧的情況下,做到長遠手中有糧,確保長遠穩定解決中國的吃飯問題,依然任重道遠。

作者

二〇〇八年十一月於北京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代序(1)

但願蒼生俱飽暖 (代序)

◎ *

“但願蒼生俱飽暖”。這是明朝傑出政治家和大詩人于謙的詩句。它生動體現了當時人們對五穀豐登、吃飽穿暖的嚮往和渴望,深切表達了詩人體恤眾生、憂國憂民的抱負和情操。千百年來,多少仁人志士為實現這一美好夙願而不懈努力和追求。

或許是因我多年從事農業和農村工作,或許是我與“糧”字有著不解情緣,一讀到這膾炙人口的詩句,心中便燃起別樣的心情:農業、糧食、收入和飽暖在腦際中縈繞盤旋,回憶、期盼、擔憂和責任在心緒中交織起伏。在舊中國,戰亂和災荒不斷,民眾流離失所,飢寒交迫,食不果腹,何談“蒼生俱飽暖”!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黨和政府為解決人民的吃飯問題傾注了極大的精力。30年的農村改革發展,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農村生產力,從根本上改變了農產品長期短缺的狀況,才真正實現了“蒼生俱飽暖”的美好願望。

農村改革開放30年來,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不斷提高,糧食產量增長了4000多億斤。特別是近幾年來,農業連續豐收,農產品供求基本平衡。2007年糧食產量再次登上10000億斤臺階。2008年糧食產量突破歷史最高水平。我國人均糧食、肉類、水產品、水果產量均達到或超過世界平均水平,城鄉居民的“米袋子”供給充裕;“菜籃子”時鮮豐盛;“果盤子”品種豐富。農產品供給基本保證了目前人口增加、消費水平提高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我們現在可以自豪地說,我國用佔世界9%左右的耕地、6%左右的淡水,養活了佔世界20%左右的人口。農產品供求關係的歷史性轉變,不僅使我國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而且為在全球範圍內消除飢餓與貧困作出了巨大貢獻。這一歷史性轉變向世人昭示,中國依靠自己的力量;穩定地解決了人民的吃飯問題。但是,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發展,以及我國人口增加,糧食供給壓力加大,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任重道遠。

好雨知時,哺農豐糧。在我們迎來改革開放30週年之際,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作出的《*中央關於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猶如給廣袤的農村大地送來了一場及時雨,農業和糧食發展又迎來了一個春天。《決定》明確了新形勢下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重大原則和戰略舉措。《決定》強調,要加快構建供給穩定、儲備充足、調控有力、運轉高效的糧食安全保障體系。《決定》從戰略要點、總體要求、基本思路、重大舉措等方面,對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提出了一系列政策要求。這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綱領性檔案。要認真貫徹《決定》精神,把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