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對了。”陳文強淡淡一笑,說道:“看過上海最近的報紙了嗎?不正警勸朝廷迅速‘行憲政,融滿漢,以安天下之心;開國會,導人才,以作徙薪之計’嗎?”
“立憲派的?”楊篤生苦笑一聲,說道:“他們倒是真會借力。如此看來,革命盛,則改良衰,反之亦然。這個認識可能是錯誤的。”
陳文強拍拍楊篤生的手臂,說道:“別的革命黨是這樣認為的,而立憲派在理解上卻要高了一層。改良之遲緩激發革命,革命危及朝廷又推動改革,他們倒是很希望在某些關鍵時刻,革命黨能成為推進改革的動力。”
“我倒忘了你與立憲派的關係。”楊篤生睜大眼睛,打量著陳文強,揶揄道:“那你是幫他們呢,還是——”
“看看,你還是把雙方的關係看得那麼涇渭分明。”陳文強搖了搖頭,說道:“如果分析二者的政治主張,其實是差不多的,並沒有本質上的區別,都是要滿清交出權力,強大國家。只不過一個是體制內的,一個是體制外的。一個是朝廷許可的,一個是朝廷禁止的。在體制外,且被禁止,那能幹的事情就受到很大限制;在體制內,被許可,則可以幹成很多體制外想幹而幹不成的事情。”
“繞口令嗎?”楊篤生翻了翻眼睛,說道:“只是隨便一說,沒有懷疑你的意思。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在同盟會與康梁的論戰中,我們就持中立態度吧!至於《關於准許清國學生入學之公私立學校之規程》,我與鈍初等人也討論過,認為:此次規則,出於文部省,專言我國學務,且細觀條文,重在辦學方面,留學生是有些誤解、胡鬧了。”
歷史在很多地方都是失真的,中國相當多的近代史書籍似乎一直在說:一九零五年,日本政府出臺了一個旨在侮辱、禁絕清國留學生的《取締清國留學生規則》,於是,在東京的清國留學生們奮起抗議,其中,愛國青年陳天華因此悲憤投海而死。
現在,除了陳天華已經加入復興會,並被調到南洋進行宣傳鼓動工作外,這件事情的來龍去脈也並不是如此簡單。
清政府要求日本政府立法監管留學生,防止他們被革命黨策反,這是其中一個方面。另外一個客觀因素就是:當時日本民間專門為清國留學生開辦的野雞學校已經氾濫成災;而且,很多清國留學生的確學風不好,整天在清國人同鄉的小圈子裡瞎混,終日在酒樓、妓院裡遊蕩,耽於酒色,曠課成風,許多清國留學生甚至連日語都沒能掌握好,這樣的學風,的確需要整頓。
而從文字上而言,這部法律本來名叫《關於准許清國學生入學之公私立學校之規程》,卻因為日本報紙“標題黨”的疏漏,被簡稱為《清國留學生取締規則》。其中,“取締”二字十分刺眼。報紙一出,留學生和旅日華人譁然。值得注意的是,當時沒有網路、沒有電視、電臺,日本政府出臺一個新法規,許多清國留學生其實是沒有機會接觸到法規的原文的。許多時候,要靠口口相傳,三人成虎因而在所難免。
這個新規定一出臺,頓時在東京的清國留學生之中掀起了軒然大波。清國留學生紛紛扔下課本,蜂擁衝上街頭,舉行了聲勢浩大的罷課、遊行、示威、抗議活動,風風火火,沸沸揚揚。
其中,以秋瑾為代表的部分清國留學生,煽動全體清國留學生罷課回國,一些清國留學生更是組成了“糾察隊”,帶上棍棒武器,滿東京跑,看到清國留學生就威脅他們:“你回不回國?”說“不回國”的,立即群起圍毆之。
但是,終歸還是有明白人。當中有一個清國留學生站出來說:“我們連那個所謂《取締規則》的原文都還沒有讀過,發什麼怒呢?我們是否應該先調查、研究,搞清楚之後,再反對也不遲呀!”憤怒的留學生們當即這樣回應他:“不用查了,還有什麼好查的?!我們認為是這樣,就是這樣!”(未完待續。)
第一百零四章 大浪淘沙,提督李準
在這場留日學生的抗議回國潮中,汪精衛、胡漢民一派,和秋瑾一派學生代表,立場是對立的。因為,汪精衛的上司——革命的北辰,擔心這批革命派的留日學生回國之後,會被清政府一網打盡,便讓汪精衛在東京辦了一個叫做“維持會”的組織,規勸秋瑾及激進的留學生們要服從大局,忍辱負重,放棄回國之念,繼續好好讀書。
當細細解讀了日本政府這個《規程》之後,宋教仁等人認為留學生是誤解,且有胡鬧的成分,便決定不予插手。
而陳文強對留學生的行動也不表贊同,甚至對他們的浮躁、內訌很是失望。在當時留日的八千多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