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候。堅持下去,讓他們引以為戒,莫要再輕侮國人。”
漁父在報紙上大聲地鼓與呼,儼然成了抵制運動的喉舌和風向標,並因此而聲名大振,政治資本撈得實在。
陳文強則暗中運作,一是在崖州把一桶桶美孚煤油換上華龍商標,返銷國內,用真真假假的國貨侵奪著市場;二是聯合輕工紡織行業的大小老闆,藉機擴大生產,彌補美國洋布被抵制所出現的市場缺額;三是聯絡泰國、越南等東南亞國家的華商,採購稻米,以米代面,使市面糧食價格不致暴漲。
顯然,明智的中國人其實也看得明白,即使再強烈的抵制,對於美國人的排華政策也是微弱的抵抗。連運動的堅決支持者陳文強也承認,抵貨可能無法迫使美國廢除禁約。但一是為了日後的經濟利益,二來也是對這種非暴力手段所能達到效果的檢驗和預演。如果美國的對華經濟因此受到很大影響,其他列強也會有所忌憚,不再敢目中無人。
拿破崙曾說,中國是一頭沉睡的獅子。但他沒有看到,西陸各方列強,揮舞著工業革命後先進的火炮利器,對這頭獅子耀武揚威。獵人們的心思是矛盾的,一方面當然想讓整個中國成為自己的晚餐;而另一方面,沒有哪個國家有實力吞併統治整個中國。而更不要忘了,盯著這頭獅子的,遠不止一個獵人。
彼進此退,列強在中國的利益既有共同點,又相互排擠競爭,矛盾和傾軋在所難免。
而陳文強利用自己的人脈,利用國人沸騰的情緒,將抵制美貨運動的大旗繼續高高擎起。而這場抵制運動所體現出的持久熱情,不僅令美國人感到吃驚,也讓滿清政府和眾列強吃驚不小。
八月底,滿清政府的騎牆派停止了觀望。他們與美國達成默契,前者答應迅速撲滅反美運動,美國則允諾修改排華法。
按照常理來說,政府的明確態度對於抵制運動無疑是一個不小的打擊。畢竟,運動的發展很容易受政治大氣候的影響。而且,如果成功的希望渺茫,一般人也就不再會有參加的熱情。
但抵制運動並沒有因為政府的態度而有所改變。況且,這場抵制運動的性質是民間自發的,而不是政府引導的,政府的鎮壓落不到實處。而最易出現分化瓦解的大商人不敢退出,小商人、市民的熱情依舊。特別是廣州,由於廣東是美洲移民的主要輸出地區,當地的老百姓對於《排華法案》的感受更直接,抵制也就更積極。
羅斯福讓正在東亞訪問的副總統塔夫脫帶著他的女兒造訪廣東,與地方政府交涉,平息那裡的抵制活動。但塔夫脫的廣州之行不但無功而返,女兒艾里斯還給羅斯福捎去了不好的訊息:廣州人對於美國人很不友好。
一盤散沙似的中國人能如此團結,不僅令美國感到驚訝,連一向這樣認為的眾列強也刮目相看。
《泰晤士報》駐華首席記者莫理循就比較清醒地指出:這場抵制美貨運動不論成功與否,持續的時間和力度,以及全民參與的熱情,已經證明中國民族主義的覺醒,而一件可以針對任何於中國不利的國家的武器正在被中國人所掌握。這不會是第一次,也不會是最後一次,這樣的運動將被中國人越來越老練地使用,成為弱者反抗強者的有力手段。
到了九月,羅斯福連續召開幾次內閣會議,討論排華問題。他並不準備從根本上廢除排華法,而只打算在執法上做點文章。他建議國會對原有的法令略加修改,規定除勞工外,其他華人均可入境,且優待往美華商及遊歷者。
滿清政府也派出官員,來到上海,與上海總商會進行商議,要求他們率先結束這場抵制運動,並通電全國各商埠,但卻沒有得到肯定的答覆。因為,抵制運動的堅定支持者,併為之奔走籌措資金的陳文強並不在上海,他已經前往瓊州,指導崖州石化最後的試車投產去了。
……………(未完待續。)
第一百章 暗殺行動
“摶沙有願興亡楚,博浪無錐擊暴秦!”
武裝暴動與政治暗殺,是清末革命黨人的既定方針。政治暗殺,又似乎是革命之先導,是喚起民眾之方式,是推翻專制政體的手段。
儘管陳文強認為單純依靠政治暗殺的激情,是不能夠取得革命的勝利。但他相信暗殺能起到一定的震懾和擾亂敵人的作用,且在革命影響上積極作用大於消極作用。
而作出離滬赴瓊的假象後,陳文強化裝而行,帶著阿貓、馮義等人潛至下關附近,實施他第一次的暗殺行動。目標則是以欽差大臣身份南下,巡查各省軍事財政,搜刮錢財的鐵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