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保持軍火銷售渠道的暢通。
而且,德國在清政府心目中確立的“良好形象”也有利於其軍火銷售。在佔領膠州灣以前,德國並沒有大規模武力侵略中國,它主要透過最惠國待遇取得了一些條約特權。中法戰爭期間,雖然法國施行軍事封鎖,但德國仍然繼續向清政府出售軍火。甲午戰後,德國還與俄、法一起向日本施加壓力,迫使其將遼東半島歸還中國。這就給清政府造成一種假象,以為德國是對大清王朝“最友善的西方國家”。當時很多華人也對德國抱有希望,這為其銷售軍火提供了便利。
但義和團事件後,德國所營造的便利條件幾乎全部化為烏有,軍火貿易一落千丈。而英日同盟使德國在中國的勢力受到壓制;黃禍論的宣揚,使中國人對德國的印象一落千丈;還有八國聯軍司令瓦德西在提交給德國政府的報告中言明:“中國群眾尚含有無限蓬勃生氣,無論歐美、日本各國,皆無此腦力與兵力,可以統治此天下生靈四分之一……”這使德國政府開始考慮是否能扶持滿清來對抗英日兩家。
同時,賣給中國武器等也是必要的,如果因此而使中國能拖住日本和英國在亞洲兵力。讓英日同盟在和中國的對抗中流光血液,德國便能更方便地在歐洲收拾殘局。
所以,德國作出這樣的姿態,其目的也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就象其他列強國家高規格接待清政府的軍艦採購團隊一樣,不是瞧得起,也不是什麼真實的尊重,而是想撈取利潤,並且伺機扶植代理人,藉以打擊對手。
這樣詳細地分析之後,陳文強雖然覺得不能夠太過樂觀,但能否從中獲取利益,也是值得嘗試的選擇。當時的中國,必然要左右逢源、縱橫捭闔,利用列強之間的矛盾,拉此遏彼,才能夠在夾縫中尋找到一條興盛的發展道路。
要達到這個目的,就要有足夠的資本,就要使德國覺得扶植復興會比扶植滿清更有利可圖。說白了,就是要有被利用的價值,雖然不好聽,但卻是事實。
而滿清的腐朽無能是列強心知肚明的,對於其的滅亡也有或長或遠的估計。這也就有了日本默許或縱容暴力革命黨;美國則透過文化滲透和侵略,來培育親美的政治精英。目的都有一個,培養和扶植在中國的親近派和代言人,以便在以後的變革中佔據有利的地位。
既然如此,德國也就是一個可以選擇合作的物件。至少在地緣關係上,德國沒有日本那麼巨大的威脅。甚至在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所有對於德國作出的讓步和犧牲,都有一把收回的可能。
第五十六章 急切,原則
天空中已經佈滿了烏雲,電光曜曜的閃著,照亮了院中枝條亂擺的樹木。
“暴風雨就要來了!”陳文強表情平靜地說道:“每次風暴過後,都有樹木被摧折,而那些地上的小草卻少受影響。”
蔡元培淡淡一笑,說道:“你呀,不用說這麼多拐彎抹角的話,我只問你槍枝彈藥的事情。”
陳文強咧嘴、呲牙、摸下巴,然後搖頭,說道:“不行,大批訂購槍枝彈藥的風險太大。咱們現在一無根據地,二無信得過的武裝,孟浪從事,斷不可行。”
“商團辦起來,不就都解決了嗎?”蔡元培停頓了一下,稍有些無奈地說道:“急躁固然要不得,但只是隱忍,下面的同志們恐怕會心生不滿啊!”
“合則留,不合則去。”陳文強斷然說道:“既然已經身在團體,便當遵守紀律,同心協力。就算有意見,只要組織上透過的事項,也要貫徹執行。如果還要自行其事,不受紀律約束,咱們又何必成立復興會?”
“那商團成立後,問題是不是就解決了?”蔡元培並不甘心地問道。
“只是使情況好轉了,並不是都解決了。”陳文強沉吟著說道:“商團體操會獲得上海兵備道的許可是非常不容易的,這可能將是我們所掌握的第一支可以公開化的武裝力量。有了這個名義,就可以公開訓練,輪訓出相當數量的戰士。而為了讓官府放心,商團將只使用兵備道拔來的幾十枝老式步槍,而不會向外訂購武器彈藥。起碼短時間內,商團將保持低調,避免官府的注意和疑心。”
雷再次在低低的雲層中轟響起來,閃電用那耀眼的藍光,劃破了黑沉沉的天空。
半晌,蔡元培苦笑著點了點頭,沉聲說道:“你說得有道理,也是長遠之計。只是,唉,天性使然,要學會你的穩重和沉著,確實太不容易。”
“呵呵,風風火火,也未見得不是優點。”陳文強安慰道:“只是在武裝起義這種大事上,切不可草率。起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