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果然如他所說,自此再不提換廚子的事了。
擔挑肉燉黃山筍,黃至筠愛竹成性,他不僅自己的名字裡有竹,在家園裡植竹,以竹意題園名,而且還有一個與竹有關的奢好:喜歡吃竹筍。
當然,個園裡的竹皆為觀賞竹,筍子是不宜吃的,即便吃,也有限。所以黃至筠最愛吃黃山筍,還要趁著剛挖出土的新鮮勁兒吃。
但黃山離揚州路途遙遠,如何能夠吃到新鮮出土的鮮筍子呢?這在尋常人家看來簡直就是異想天開嘛,可對富甲一方的大鹽商來說,就不一樣了,他完全不必作蘇東坡等窮文人的痛苦選擇。
這不,早有人專門為他設計了一種可以移動的火爐,在黃山採到竹筍後立刻洗淨切好,和肉一起放到鍋裡燜上。
然後讓腳伕挑著火爐向揚州趕,等人到了揚州,竹筍和肉也煨好了。一盤竹筍肉竟然如此費周折,期間花費的銀兩就可想而知了。
這裡是三間兩披廊格局的餐廳,構造堪為考究。此廳樑柱取材為楠木,故稱楠木廳。餐廳構架圓作、抬梁式,用料肥碩。梁兩端略作“卷殺”刻弧線,前後施軒,廳堂裝修前置木雕閣扇,後置屏門。
兩次間是木雕落地罩,周圍牆壁置合牆板,廳內直柱粗挺,柱下白礬石柱磉“天圓地方”,線腳簡潔,造型洗練。餐廳內中間是三個大理石鑲面的圓形大桌和圓形矮凳。縱觀此廳堂,規整寬敞,庸容大度。
屏門懸宋人山水及揚州八怪之一金農所撰漆書楹聯,“飲量豈止於醉;雅懷乃遊乎仙”。立柱楹聯是:家餘風月四時樂:大羹有味是讀書。
餐廳架構圓柱、圓梁、圓椽,廳內設圓桌、圓凳,楹聯抱柱又借論酒談羹發人生感悟,很顯然這裡是個宴請聚會的場所。“圓”是取團圓、團聚之意,園主的胸懷和情趣在樓堂內外的一幅幅對聯中透露出來。
這裡是黃家接待一般性來客和處理日常事務的地方“清美堂”,“清美”是以清為美。為官清正廉明,做人清清白白,是人們追求的一種思想境界。
廳前三面置廊拱衛,廳堂構架造型特徵為抬梁式,形制雖簡樸,但做工較考究。加之廳堂低於南首門外地坪60公分,更見歷史久遠,可推為明代遺構。
梁兩端下口帶園勢曲線,匠人稱之“剝思”亦稱“拔亥”。條端處墊木木雕如意雲式,此墊木稱之“水浪機”。
前後施軒,因狀如船蓬,南方一般稱之為船蓬軒,北方則稱為卷蓬。廳堂明間後步架置屏門,兩次間置木雕落地罩。
清美堂有楹聯兩副,外聯是:“傳家無別法非耕即讀:裕後有良圖惟勤與儉”。耕讀傳家,勤儉持家體現了華國人傳統的思想理念和生活態度,體現出“耕讀傳家,勤儉為本”的思想。
還有一副楹聯懸於中堂之上:竹宜著雨松宜雪;花可參禪酒可仙”。為揚州八怪汪士慎所題。如果說雨雪增添了竹的韻致和松的姿態,那麼花和酒則可以讓人獲得遠離紅塵的淡然心境。
耕讀傳家表達了主人對傳統文化的尊崇,竹、松、花、酒又傳遞了他的文人雅緻情懷,脫俗境界。也最好的詮釋了黃至筠即是商人又是文人的雙重身份。
桌上的三件擺設代表著平安長壽。在到中路前,先駐足來看看揚州個園的東火巷。火巷是封建社會大富人家大宅門內聚族生活所需而置的狹長通道。是使住宅與住宅之間按需要能隔能合,兼作防火防盜之用。
火巷也是封建禮儀道德、尊卑位序,交通交往所至。例如僕人雜務、女眷進出,賓客要至後花園也只能從火巷出入,不能穿堂入室抵後花園。(未完待續……)
第八三三節 敗家速成三十六招
雲落覺得只要是和顏沉魚在一起,去哪裡遊玩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身邊的妹紙是雲落喜歡的,並且是喜歡著雲落的啊,這就是愛情。雲落希望能夠安靜的牽著顏沉魚嬌嫩的小手,從今天到明天,再到那遙遠的未來,一直到白首。
黃氏火巷比尋常人家寬敞許多,兩側高牆大屋,高低錯落。青磚青灰絲縫砌築,牆體厚實清水本色、質樸古拙。有明顯的地方特色,有別於江南牆體單薄、白灰粉刷,黑煙刷色。揚州人所說的火巷,江南稱之備(避)弄。
但揚州火巷比江南民居備弄開朗。上見天、見陽、透光、透氣。通常在巷內兩對門之間加蓋敞開披屋蓋。稱之瓦。而江南備弄相對狹小,上蓋幾乎全封閉,採光較暗。
從黃氏火巷兩側牆面看有兩個特點:一是牆下半段是青磚扁砌。上半段是用板磚空鬥豎砌。稱之鴛鴦牆。還有一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