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30部分

其餘部分製成扣合嚴密的子母扣,結合牢固,啟合方便,下班內裝兩個同心活環和一個焚香盂。各部件以相對稱的活軸關聯器壁,利用同心和活軸造成的機械平衡,確保焚香盂在球體無論怎樣轉動情況下,都能保持水平狀態。

不是香料撒出,此間銀燻球是高超的工藝和科技相結合的代表作品。

蟾蜍玉兔月宮鏡,鏡面做圓形,一面光素照容,另一面有紋樣裝飾,中部是一株大樹。樹左有搗藥玉兔,樹右是飛仙嫦娥和一隻蟾蜍。

即嫦娥奔月圖。嫦娥奔月是一個美麗動人的神話故事,也是各類藝術創作中經常表現的題材之一,相傳嫦娥偷吃長生不死藥,飛到月宮變做一隻蟾蜍,成為月精,有的是嫦娥飛到月宮與蟾蜍相伴,鏡中的嫦娥。美麗可愛,長衣飄拂。做飛天奔月之態。

表現了唐人心目中的嫦娥形象,圓形的鏡面與半浮雕的紋樣內容又構成了一幅完整的月宮畫面。

彈空篌女樂俑,彩繪騎馬彈空篌女樂俑:女樂俑頭戴幞頭帽,身穿綠色圓領窄袖長袍,腰繫帶,腳蹬尖頭高靴。騎馬踩蹬,側身雙手抱空篌,為騎馬樂隊演奏者之一。在幞頭帽後露出黑髮,顯然是女樂人,豐頰紅唇。若注意舞蹈者而彈奏。

唐代時期西域音樂很流行,上至達官貴族皇家,下至百姓,到處都有舞蹈與歌聲,該唐出土一隊女樂俑,是貴族出行時的隨從俑隊,以顯示自己地位與豪華。

她們從容地出沒於街市巷陌、騎馬、狩獵,宴飲、打球。涉足於唐代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為大唐文化的繁榮和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雲想衣裳,華國古代社會的服飾,以男性服飾的實用與莊重為主題,單女姿服飾浪漫多姿的風格也獨領了一代,而唐代仕女服飾則是其中最為華彩的篇章。發展初期,承漢魏北朝之遺俗,以小衣長裙為主,色澤較深,少施粉黛,佩飾簡約。

到了中期,胡服盛行衣裙色彩豔麗,簪釵等配飾光鮮耀眼;晚唐時期,仕女以豐腴為美,衣博裙闊,裝飾繁複,在唐代300年的發展歷程中,仕女服飾以其眾多的款式,豔麗的色調,創新的裝飾手法和典雅華美的風格,成為華國古代服裝時尚最為奪目的一枝奇葩。

男裝女俑彈琵琶騎馬女俑拱手仕女俑彩繪拱手仕女俑,婦女穿男裝,是唐代社會興盛時期婦女服飾的又一個特點,婦女穿男裝,在初唐時已經出現,到了中晚唐,貴族婦女也常穿男裝出行,婦女穿男裝最早流行於宮中,後來逐漸傳播並普及到民間,深受廣大女子的喜愛。

頭戴幞頭、身穿圓領袍衫,腳穿皮靴,是上至皇帝、下到平民百姓唐代男子300年來的流行裝束,但唐代婦女打破糯家的桎梏,用於追求新奇事物,大膽創新,充分展現自我的這種方式,正是唐代國力強盛、文化博大開放的必然結果。

彩繪拱手仕女俑,仕女立俑頭略略側斜,梳拋家髻,面龐紅潤。娟秀的眼瞼上以細墨描曲眉,透明的煙凝望前方,微微翹起,泛出甜美的微笑,身穿圓領白底才華窄袖衫,雙手藏於秀忠拱貼胸前,橙黃色披巾,繡有各類花朵,由前腹搭向雙背後下垂至後腿部。

紅色裙帶系胸下部,透裙可見一腳。使人感到並非是一個靜立的俑人,身軀微微扭轉、右肩略略抬起,襯上生輝的雙目,含笑的朱唇,紅潤的臉龐,帶有羞答而挑情的神態,真是“媚色豔態”,雖過千年,形象仍光彩照人。

雙博館的館標——伏羲女媧像,紅色的正圓形雕塑,在上方各多出一個頭來。伏羲女媧都是人首蛇身,他們倆結為夫妻繁衍後代,這是“龍的傳人”的源頭。

在雙博館二層的“共享空間”有一艘唐代競渡船(龍舟),1960年出土於揚州邗施橋鄉夾江內。船長13。65米,寬0。75米,內深0。65米。用整根楠木製成。

據唐代史藉記載,揚州風俗,每年端午節要在江邊支流上舉行“競渡採蓮龍舟之戲”,觀眾數萬,熱鬧非凡。揚州製作的龍舟不僅遠銷各地,還進貢京師。

雙博館內還有個國寶廳。展廳僅陳列一件元代霽藍釉白龍紋梅瓶展品,是雙博館的鎮館之寶。

霽藍釉白龍紋梅瓶屬於元代景德鎮窯藍釉瓷器中的大型器物,造型秀美,藍釉呈色鮮明純正,腹部白龍環繞於瓶身,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反映了元代景德鎮窯的最高燒造水準。

此種梅瓶目前傳世僅見三件,一件為宮廷舊藏,現存頤和園。一件藏於法國巴黎吉美博物館,兩瓶都有殘損,唯揚州雙博館此件器型最大、紋飾最為精美。

霽藍釉白